德文教育集团旗下 - 厦门工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 厦门工学院 >> 文章中心 >> 校园生活 >> 菁菁校园 >> 正文

【厦工人物】曹鸣喜:艺术常青树 追梦赤子心


 

 

    见到曹鸣喜教授的时候,他正忙于筹备“丝路虹霓”个人书法美术作品展,几句话的功夫,接了好几通电话。曹教授抱有歉意跟我们解释,入行几十年,大大小小的书画展开过上百场,但只要是艺术上的事儿,都马虎不得,必须用心对待。

    说起曹鸣喜教授,外界为他封了一个“多栖艺术家”的称号,曹教授知道后不好意思的笑笑:“太夸张了”。但是了解曹教授生平的人,一定会被他一路追求艺术的赤子之心打动。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得从曹教授的童年谈起。

 

母亲的绣花本

 

    1952年,曹鸣喜教授出生于黄海之滨的连云港,祖籍山东临沂。从小曹鸣喜就在画画方面崭露出过人的艺术天赋,画什么像什么,周围的邻居看到之后,常常夸奖:“这孩子真神了”。得到邻居们的夸奖,小鸣喜的心里自然高兴,同时也暗下决心——我要学习画画。可在当时,家里没有条件让小鸣喜学画,妈妈的绣花本,便成了他的第一本“美术教材”。彩色的绣花本里印的都是一些花鸟虫鱼的图案,小鸣喜看了非常喜欢,常常趁妈妈用完的时候,拿来对照比画,一遍一遍临摹。曹教授至今都认为,自己绘画的启蒙,与这本绣花本是分不开的。

 

  

1955年曹鸣喜(父亲抱)与二弟(母亲抱)合影

 

一转眼,小鸣喜上了小学,语文课本里一篇名叫《神笔马良》的课文让他印象深刻,书本里马良不仅画什么像什么,甚至画什么活什么。马良神奇的画笔让小鸣喜大开了眼界,他多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支神奇的画笔,让他笔下的花鸟虫鱼跃然纸上,人物活灵活现。虽然心里知道“神笔马良”只是一篇童话故事,但是马良刻苦学画的精神却深深打动了小鸣喜。从那之后,小鸣喜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画画的机会,在学校里,帮忙老师出墙报,生物课上,帮忙老师画生物标本……正当小鸣喜在校园里憧憬着自己的美好未来时,国家一声令下,号召“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于是,年轻的鸣喜和所有同龄人一起,不得不放弃上学的机会,到农村参加劳动生产。放牛、割草、插秧、打药、整地、种菜、掏粪、挑肥、挖沟、砸石子、拉板车、干瓦工、采石头、下矿井、开手扶拖拉机、酿酒……用曹教授自己的话说:“差不多72行都干了”。可是要知道,动辄上百斤的农活对一个当时只有51公斤的曹鸣喜来说,简直是超负荷的体力劳动。瘦小的鸣喜曾一度被累到吐血,但坚韧不拔的性格让他从不轻言放弃。也正是因为这段艰苦的劳动时光,更加练就了曹鸣喜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品格。

 

  

1962年少年时代(小学)

 

父亲的决定

 

    度过了人生中最困难的时期,曹鸣喜重新燃起了学习画画的愿望——如果能够到专业院校学习绘画艺术,那就再好不过了。正巧,听说当地文化馆里来了一位画家叫桂有声,是南方人,为人谦和,慈眉善目,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曹鸣喜知道后欣喜若狂,这对一个热爱画画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个绝佳的学习机会。于是,曹鸣喜主动联系上桂有声老师,向他讨教绘画技法。桂有声对这个酷爱美术的年轻人也赞赏有加,几次接触下来,便邀请曹鸣喜到文化馆帮忙,画一些电影海报等宣传画,曹鸣喜也从此开始对水粉画的色彩和技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渐入佳境。可没想到,到文化馆学习画画这事偶然被父亲知道了,曹鸣喜不由得担心起来,文化水平不高的父亲会支持自己继续学习美术吗?如果中途放弃了,下一次遇到这种机会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1967年初中时代

 

结果出人意料,曹鸣喜的父亲竟然让鸣喜停下农活,跟桂老师认认真真地学上一个月。父亲的这个决定让曹鸣喜喜出望外,但懂事的鸣喜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决定一边劳动一边学习,两不耽误。有了父亲的支持和专业老师的指导,曹鸣喜的艺术创作一发不可收拾,绘画技艺也突飞猛进。从那以后,屋子里里外外都被鸣喜画满了,有历代名家像,如李时珍、华佗等;有现代京剧人物剧照,如郭建光、李玉和、方海珍、李铁梅等。由于痴迷画画,常常忘了时间,父母收工后还要在自留地里斛水浇田,有时累急了喊鸣喜帮忙,鸣喜没听见,不一会儿就会传来母亲的骂声:“小炮子儿子,整天画那些倒头东西有什么用?赶明儿你指望那个吃饭啊!”当时的曹鸣喜哪顾得上那么多,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梦想,要以徐悲鸿、齐白石等艺术大师为楷模,继续刻苦磨练,立志要画出个名堂来。

 

  

1970年青年时代

 

曹家的首位大学生

 

斗转星移,1972年,全国高等院校恢复招生,并且开设了美术专业。经过层层推荐,曹鸣喜有幸参加了考试。那年的考试内容是现场临摹一幅连环画,画面上表现的是焦裕禄心里想着群众,冒雨冲出家门,妻子追出来要他带上雨伞的情节。要求考生将横构图设计为竖构图,并在两个小时内完成。曹鸣喜一看题目,胸有成竹,只用了半个小时就画完了。主考老师走过来,看了一眼曹鸣喜的画作,露出了讶异又满意的目光。不一会儿,“曹鸣喜只用半小时就画完了”的事在街坊四邻里传开了,大家一致认为曹鸣喜这次“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大学校门”,鸣喜的心里自然也胜券在握,信心满满。没想到,上天却给大家开了个玩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曹鸣喜因为“政审”没过关,这次高考落榜了。眼看多年的愿望将要实现的时候突然破灭,曹鸣喜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但是,“我要到大学里学画画”的信念却丝毫没有磨灭,稍作调整后,曹鸣喜开始更加努力地钻研绘画技巧,全力以赴准备下一次的高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75年,曹鸣喜又一次顺利通过了专业考试,正式被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录取,曹家终于出了第一个大学生。

 

  

大学期间与父亲(中)和二弟(左)在南京雨花台合影

 

  

曹鸣喜在南京师范大学校门前留影

 

勤学苦练 勇攀艺术高峰

 

    南下的列车缓缓启动,曹鸣喜正式踏上了艺术的征程。也许是自己多年夙愿的实现,也许是大学里浓厚艺术氛围的浸染,曹鸣喜在大学校园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艺术养分,在秦宣夫、谭勇、黄纯尧、扬云龙、徐明华、尉天池、范保文、章文熙等一大批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毕业后,曹鸣喜被分配到师范院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多年来,他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基本功与创作并重,注重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游览名山大川,写生考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创作的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展赛并获奖,曾在韩国等地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多有佳作镌刻于碑林或被国内外画廊、博物馆收藏;部分作品发表于《美术观察》《江苏画刊》《艺术百家》《东方艺术》《东南大学学报》《百年经典——中国书法全集》等数十部艺术刊物和典籍。1997年第一期《江苏画刊》、1998年第三期《美术界》等媒体专栏专版介绍,并拍有个人电视专题片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江苏省电视台教育频道和卫视台播放。撰写的论文在《师范教育》《书画艺术》《艺术教育》《艺术百家》《东方艺术》《求索》《美术观察》等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此外,曹鸣喜还主编、参编、出版《原生美术新论》《手工制作》《五年制师范美术教材》《大学书法教程》等各类教材和著作十余部,1997年,《曹鸣喜作品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中国实力派书法家——曹鸣喜》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曹鸣喜在校园写生

 

    都说艺术不分家,丰富的生活体验让曹鸣喜不仅在绘画方面表现出了过人的造诣,在手工工艺方面也颇为精通。平时除了喜好书画篆刻之外,曹鸣喜还喜欢制作风筝,他制作的风筝作品曾获1994年全国风筝比赛第一名;1999年全国风筝比赛金牌两枚,并入选《中国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范作精品集》。

 

  

曹鸣喜在黄山写生

 

    古人云:“学然后而知不足”,多年来,只要有学习的机会,曹鸣喜都牢牢抓住,积极参加业务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创作水平。1995年曹鸣喜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行草书创作培训班’学习,得到沈鹏、刘艺等书法家的点拨;1998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学习,并赴云南考察采风,创作了多件优秀作品;2004年又作为东南大学访问学者,师从著名艺术学家、民艺学泰斗、博士生导师张道一教授研修艺术美学。如今,在厦门工学院担任艺术学院院长的曹鸣喜教授,仍然忙碌在教育与艺术的第一线,工作之余,仍坚持采风、创作、办展。

 

  

曹鸣喜工作照

 

  

东南大学访学期间与导师张道一教授在一起

 

    2018年1月7日,“丝路虹霓”曹鸣喜书法美术作品展如期在厦门张雄美术馆开幕。展览期间,吸引了广大书画爱好者前来观展。无论是有着“逸笔草草”之妙的水彩画,还是色彩丰富、构图新颖的水粉画,亦或是遒劲有力、一气呵成的书法,曹鸣喜教授此次展览的书画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得到了书画界同仁、爱好者的欣赏与褒奖。

 

  

“丝路虹霓”书法美术作品展现场

 

  

“丝路虹霓”书法美术作品展现场

    

曹鸣喜教授说,自己很喜欢著名演员王晓棠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在顺境的时候要虚怀若谷,慎思实干;在逆境的时候要百折不回;在绝境的时候要勇往直前而不屈膝”。在曹教授看来,一个人的出生不是自己所能选择的,但是,一个人的命运却是经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的。这句话对曹教授而言,更是一种鞭策与鼓励,时刻激励自己在攀登艺术这座高峰时,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文章来源:宣传处

/蔡悦 图/曹鸣喜提供

编辑/肖诗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