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工要闻

厦门工学院“抗疫长假系列阅读推荐”第二辑 | 《老人与海》

发布时间:2020-02-21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厦门工学院

 

之一

今日一书

 

作者:[]欧内斯特·海明威

推荐理由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1953年该书获得普利策文学创作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它选择的是待在黑暗的深水里,远远地避开一切圈套、罗网和诡计。我选择的是赶到谁也没到过的地方去找它。到世界上没人去过的地方。现在我跟它给拴在一起了,从中午起就是如此。而且我和它都没有谁来帮忙。

之二

今日影视

 

1990年,导演裘德·泰勒携手安东尼·奎恩、盖瑞·科尔将家喻户晓的《老人与海》的故事搬上荧屏。

 

 

 

 

 

 

 

 

 

9年之后,1999年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彼得洛夫以动画的形式再次呈现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同时,该部动画也以其油画般充满质感的画面斩获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动画短片奖和第5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1999年动画版《老人与海》观看地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191556?from=search&seid=14371524557477982378 B

 



之三

今日诗书画

 

 

 

 


武汉疫情,意外凶猛。举国抗击,世界牵动。四方援手,人间有情。而邻邦赠物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之语,明月何曾是两乡之诗,引发许多舆论。今将相关的唐人王昌龄《送柴侍御》一诗呈送大家,见仁见智,各可品味。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人通过乐观开朗的诗词来减轻柴侍御的离愁。而实际上自己却是十分伤感。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更能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离愁。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使两乡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


 



《多宝塔碑》  颜真卿(唐)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廿日建,颜真卿书丹,碑高260.3cm,宽104cm,碑文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现藏西安碑林。碑文写的是西京龙兴寺和尚楚今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现实,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四年始成。在千福寺中每年为皇帝和苍生书写《法华经》、《菩萨戒经》,这在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意义。  、、此碑是颜真卿四十四岁所书,是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恭谨诚恳,直接二王、欧、虞、褚余风,而又有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虽然此碑还称不上颜真卿成熟期之代表作,与他后来所书的《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风格迥异,但它是颜书的第一篇,是颜楷成功的第一步,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碑帖下载地址:http://www.9610.com/yzhq/dbtb/index.htm

 

《阅读》  洛德·莱顿 (英国) 1877        

这是一幅富于情节性的肖像画,一少女盘腿坐于地摊上,认真、专心地在阅读画册。女孩身着的浅黄色衣裙极富质感,与深色的背景形成对比,更衬托出女孩的专注神情。女孩面容娇好,纯洁严肃,显示出较好的教养。整个画面体现出一种学院派的严谨与优雅。

 


(注:以上图文均来自网络)

 

 

 

之四

今日一歌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57—189743日)




出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

 

勃拉姆斯的第三交响曲,F大调,Op.90,作于1883年。 

柏林爱乐乐团,指挥:西蒙·拉特


《第三交响曲》是在勃拉姆斯知天命之时诞生的,他那时倚着威斯巴登的夏季,窗外可看到莱茵河与周围荡漾着黑森林的清新。因此也被舒曼克拉拉称为森林牧歌。这首作品与第一和第四一样,总充满着反省的怀疑。纠缠的潜涌最终都自行寻取到光明的暖流。
勃拉姆斯的这部交响曲以意志坚强、富有毅力、梦想孤独、寂寞追求等形象描写,充分展现了勃拉姆斯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且他的创作特点也随之展露出来。这部交响曲也被称为英雄交响曲,但是与贝多芬的英雄相比,创作手法更接近浪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