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浪潮中,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盛宴在百年商阜上下杭精彩上演。2025厦门工学院非遗创想展以“非遗基因重组计划”为主题,深度融合非遗文化与现代创意,为游客们带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体验,为上下杭的繁华增添了独特魅力。本次展览5月1日开幕,将持续到6月2日。



青年创变:激活非遗基因

本次展览是青年学子与非遗文化对话的生动实践。厦门工学院2025届毕业展的非遗类设计作品以及“2025首届厦门工学院非遗设计创作大赛”的部分获奖作品齐聚一堂,展现了青年群体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力量。
展览涵盖了动画、广告、网络新媒体、人工智能、产品设计等多学科领域,同学们以“解读者”与“重构者”的双重身份,让传统技艺在现代设计思维中重生。例如,在“非遗重构实验室”,传统技艺与3D打印、参数化设计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在“新匠人叙事场”里,每位创作者都化身为文化基因编辑师,赋予非遗新的内涵;“沉浸式剪纸游乐场”则让游客在剪纸迷宫中寻找传承密码,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这些作品证明,非遗传承无需困于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通过现代设计思维,非遗可以实现活态传承,彰显了青年群体作为文化复兴主力军的使命担当。


跨界融合:实现文化破圈

本次展览突破了传统工艺竞赛框架,构建起“非遗+设计+市场”的创新生态链。众多优秀作品横跨视觉传达、数字创新等领域,以“破圈”姿态展现非遗的当代价值。
展览将泉州南音元素融入智能音箱设备,让古老的音乐在现代科技中焕发出新的生机;用动画技术阐述滴水兽情缘,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非遗文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匠人大会”作为福州上下杭“杭肆云集”在五一市集推出的主题,使优秀作品从校园展台走向大众视野,形成了“创作-展示-转化”的完整闭环。这种产学研协同模式,不仅让非遗技艺挣脱了“陈列品”的标签,更通过市场验证实现了文化IP的可持续生长,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示范样本。




产学研融合:续写传承新篇

厦门工学院作为本次展览的主办方,正在构建非遗保护的多维支持体系。从博雅教育体系的文化浸润,到闽南石雕研究中心的专业支撑,再到非遗坊骨干教师的全程指导,形成了“教育-研究-创作”的立体化培养模式。
在未来的规划中,“非遗+”生态版图的拓展尤为引人注目。学校将深化与文创产业、数字技术的融合,致力于打造传统技艺的“时代新篇”。这种深耕产学研融合的实践,既是对非遗系统性保护要求的积极回应,更以教育创新为支点,撬动文化遗产保护与青年成长的双向赋能,让非遗传承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共建。




各方评价:赞誉与期待并存

本次展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福建省电视台阿丹表示,厦门工学院的美育水平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值得庆贺。福州商学院陈老师称赞学生毕设部分效果很好,产品设计有突破,手工作品水平在线,厦门工学院到福州联动是福州高校的荣幸。山东游客阿夏在展览中感受到了亲切和趣味,展览让他秒回青春时光。省教育厅叶先生和福建朗宜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总也对展览给予了肯定,认为创作思维将传统文化内涵与时代紧密结合,细节和工艺体现出用心,用现代元素和手法表达出格调,既锻炼了学生,也提升了学校知名度。
策展人刘琴老师表示,为了使古民居焕发出非遗新活力,策展团队在展陈上煞费心思,布展期间每天都熬到凌晨。特别是袁越老师、晓鹭老师以及动画专业的优秀同学积极参与、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大家一致认为,虽然辛苦,但这种挥洒青春的快感也令人沉醉。同时,本次一起参加展出的还有闽江学院,其和厦门工学院一起成为“杭肆云集·青匠大会”中的工艺双星,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5厦门工学院非遗创想展在上下杭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游客们带来了一场非遗创意盛宴,更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探索了新的路径。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青年学子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素材来源 | 非遗艺术创作坊
编辑 | 张力凡
二审 | 戴丽欣
审核 | 刘 琴、任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