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厦门工学院鸿蒙智能物联产业学院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抓手,携手华为、海为、安胜等行业领军企业,构建起“人才培养—师资提升—社会服务—就业赋能”的全链条发展模式。作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其在实践育人、校企协同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为信创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厦工方案”。


三维联动:构建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校企共建实训平台,打通理论实践转化链路
鸿蒙智能物联产业学院依托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基础,联合华为、海为、安胜等企业打造三大实践坊。其中,厦门工学院华为云开发者创新中心由校政企共同注资,搭建HarmonyOS等应用开发的实训平台,海为工业物联网实践坊则由海为投入先进设备,安胜工业数字化服务实践坊由安胜提供速响低代码开发平台,为学生构建起与产业技术同频的实践环境,同时企业同步引入真实项目供学生开发,形成“项目开发—技能实训—人才孵化”的闭环培养模式。
(二)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培育应用型技术人才
鸿蒙智能物联产业学院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学载体,组建“技能线+项目线”双轨制学生团队。在华为开发者大赛中,学生团队开发的“时光伴侣”智慧养老APP斩获福建省二等奖并晋级中国区半决赛,“烟火旅行”智慧旅游APP、“时间管理大师”办公效率APP分别获赛事二、三等奖。更具突破性的是,师生团队仅用10天就完成“参观厦工小程序”的开发,展现出强劲的实战能力。此外,鸿蒙智能物联产业学院将企业案例融入教材建设,与海为合作的《工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与安胜合作的《低代码技术与应用》已获学校立项。


(三)学科竞赛与认证并行,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鸿蒙智能物联产业学院构建“以赛促学、以证赋能”的培养机制,组织学生参与华为开发者创新大赛、蓝桥杯、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同时推进“1+X”证书与华为认证培训。华为云开发者创新中心利用暑期举办产品经理、元宇宙开发等方向的集中实训,同时进行真实项目的开发,形成“竞赛—认证—项目”三位一体的能力提升体系。

双向赋能:打造双师型师资培养生态
(一)企业深度介入师资培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华为云联合鸿蒙智能物联产业学院举办鸿蒙OSNext暑期师资培训,聚焦鸿蒙系统开发前沿技术,覆盖众多专业教师;海为科技开展设备使用与课程设计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工业物联网最新设备操作技能。参训教师均获得相关培训证书,实现从“理论教学”到“技术实操”的能力跨越。

(二)校企双导师制落地,促进产学研融合
鸿蒙智能物联产业学院推行“校内教师+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制,4位校内指导教师(王若龙、许文锋、熊传文、赵恒恒)均具备知名企业高管背景,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项目开发,实现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此外,校企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形成“教学—科研—产业”联动的师资发展模式。

多维辐射:拓展社会化服务价值边界
(一)技术服务与项目交付,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社会化服务学生团队分设产品、研发、测试等小组,承接企业真实订单,完成中药制药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智能物流分拣系统等项目开发,形成从需求分析到项目交付的全流程服务能力,切实为企业解决技术痛点。

(二)行业培训与生态共建,释放教育溢出效应
华为云开发者创新中心举办鸿蒙智联产教融合技术沙龙,邀请前网龙公司P8技术专家开展代码评审,为在校学生与行业从业者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同期开展的“鸿蒙微认证”培训与考试,由华为在职工程师现场辅导,推动鸿蒙技术生态在区域内的普及与应用。

全程护航:构建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
华为云开发者创新中心通过真实项目的开发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发挥资源优势,推荐学生到数据谷、美图、兴联数智等企业实习就业。此外,通过组织学生赴企业开展认知实践、邀请华为等企业工程师进校开展“缘融论坛”讲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信创产业发展趋势,精准匹配职业发展方向。

厦门工学院鸿蒙智能物联产业学院通过深度整合校企资源,构建起“平台共建、项目共研、人才共育”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师资专业水平、社会服务效能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提升。作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不仅为信创产业输送了大批具备鸿蒙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更以“校政企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为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本。
厦门工学院欢迎您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孙坂南路1251号
邮编:361021
传真:0592-6667579
联系电话:0592-6667566、6667579
咨询QQ:1726225267
电子邮箱:zsb@xit.edu.cn
学校网址:www.xit.edu.cn

素材来源 | 人工智能学院
编辑 | 邱健蕊
二审 | 郑俊杰、戴丽欣
审核 | 谢志春、高丽贞、任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