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工要闻

厦门工学院举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教师大讲堂

发布时间:2025-08-20浏览次数:13文章来源:厦门工学院


2025年8月19日,厦门工学院举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初教师大讲堂,董事会、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参会,本次教师大讲堂由张凯副校长主持。

苏涵校长作《在难题破解中建设新的教育境界》主题报告。他指出,在当今教育变革背景下,社会趋势正推动教育发生深刻变革,科技、文化及知识需求的变化为高校办学带来新机遇与挑战。他强调,学校在积极应对教育趋势的变化时仍要在几个方面不断努力:其一,必须走出习惯的惰性的教育观念;其二,需具备更深厚的知识修养,具备更强大的专业学术能力;其三,有责任、有能力承担更为繁复的过程考核工作。

同时,他讲到学校为适应教学变革采取系列创新策略,并介绍了本学期必须做好的主要几项主要工作:以良好状态做好迎评促建工作;建设好融新学院,构建多元融合的教育关系和教育场景;提高育人质量,将情感教育深度融入育人工作;深化高阶教学,系统重组知识体系与教学方式;提升行政管理质量与治理水平,强化行政人员教育素养;彰显体育美育特色,建立美育协调机制,促进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深度融合。他说:“只要我们齐心努力,在忠诚于教育的激情驱使下,运用我们的智慧,一定能把我们学校的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李咏梅副校长围绕《AI赋能OBE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作主题报告,她系统阐述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学校实践案例,介绍了AI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创新路径。她指出,AI作为技术工具应服务于教育能力提升,重点培养师生“人工智能思维”,具体需从OBE高阶教学、融新育人宗旨、深化产教融合、课程“四真三化”等维度,推动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实施、体系构建与培养目标的整体优化升级。

在专业建设层面,她提出专业“融合化”建设方向,强调通过AI技术推动专业知识体系的重构、教学场景的创新以及教育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报告特别针对审核评估自查工作中发现的典型问题进行了专项解析,并呼吁全体教师主动适应教育变革趋势,积极探索AI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通过教学能力提升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融新学院黄蓓院长作《融新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报告》。她详细介绍了融新学院课程体系,新生在大一学年级里,开设博雅通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思政教育、体育、美育和校园实践系列课程,为新生提供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等多元探索空间,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适应AI时代创新思维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人工智能学院郭躬德院长作《AI助力教育教学改革》专题报告。郭院长系统阐述了AI基础知识与教育的关联,通过作业与考试管理智能化、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等应用场景实例,详细介绍教师如何利用AI提升教学能力,学生如何利用AI自主学习,并针对教育中的挑战与注意事项进行说明。


 育人案例主题分享


覃杰莉老师从班级导师的使命感、班风学风建设、班级学情分析和一人一策与动态反馈等方面出发,开展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式学业帮扶”,用爱陪伴,适性而教。安妮老师围绕“以跑聚力,以体育人”作健康跑体育育人案例分享,在班级实践中,通过骨干动员、榜样引领及监督机制,将乐跑打造为育人课堂。陈巧惠老师以“一个都不落下”为理念开展协同育人,通过协同辅导员、班委建立信任,实施学业追踪、学风建设及课程精准帮扶,实现学生学业与发展的全程护航。施鹭珊老师通过未来规划问卷定位学生需求,分类进行考研指导,倡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突破专业限制,着重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案例主题分享


谢志春老师系统汇报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建设成效、问题、措施及下学期计划。林燕芬老师分享了智能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课程群基于OBE理念,立足国家规划发展要求,产业链需求以及学校结构调整要旨,融合产业学院场景应用,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专业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体系。迟丹老师以《纪录片摄制》课程为例,通过双螺旋教学设计实践,分享了如何使用AI助力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培养兼具人文素养的传媒人才。汪弦老师作四真三化课程展示,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为例构建三级矩阵体系,量化课点标准并联动教学评估。潘可贤老师作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达成度分析报告,她结合实践案例,系统阐述了培养大纲修订、课程大纲编制、达成度计算及结果分析等核心内容。

每学期初,学校定期举办教师大讲堂活动,鼓励全体教职工依托平台研习优秀教师经验,创新实践路径,全面推动学校AI教育、产教融合和高阶教学工作的开展。




素材来源 | 育人与教学处

摄影 | 方   靖

编辑 | 邱健蕊

二审 | 张伟莉

审核 | 白继博、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