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工要闻

与我们共赴一场成长的探索之旅

发布时间:2025-09-15浏览次数:69文章来源:


2025年9月10日,厦门工学院融新学院黄蓓院长在2025级新生入学教育中作题为《与我们共赴一场成长的探索之旅》讲座。她表示,融新学院将通过跨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双导师制等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健全人格。期待2025级新同学主动探索、勇敢尝试,共同书写大学新篇章。

以下为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2025级新同学们:

大家好!

欢迎加入厦门工学院,成为这个温暖大家庭中的一员。从这一刻起,你不仅仅是一名大学生,更有了一个崭新的身份——厦工人!

刚刚踏入大学的你,正在慢慢适应新的环境,或许每天,脑海中不断闪现这样的问题:
      “大学,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来这里,要学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
      “未来的道路,该朝哪个方向走?”

这些疑问与思考,并非茫然,而是成长的开始。而融新学院的成立,正是为了陪伴大家一起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帮助大家在探索中认知自我、在尝试中确立方向。

一、如何学习?

同学们,融新学院的院训“自然和融,从容焕新”,这八个字将贯穿于大家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所谓“自然”,是尊重每个人的成长规律;所谓“和融”,是促进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深度融合;所谓“从容”,是给予大家充分探索的时间与心理空间;而“焕新”,则是期待每个人在不断突破中遇见新的自我。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大家将如何在这里学习成长。

1. 跨学科融合。在传统大学教育中,专业与专业之间往往泾渭分明,但真实世界的问题从来不是按学科分类出现的。人工智能的出现正在重塑社会结构,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融会贯通多个领域的知识,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融新学院,同学们将接触到精心设计的通识课程群:包括涵养心性的国学经典、激发创造力的艺术与审美、提升AI素养的人工智能概论和应用课程等。这些课程是以“如何应对未来”为核心重新整合的知识网络。

更重要的是,学习不仅发生在教室。同学们将在校园实践中开展沉浸式场景学习,在非遗坊的手工制作中,感悟传统美学与匠心精神;在音乐厅排演戏剧中,体会团队共创与情感表达;在园林设计课程中,培养系统思维与可持续观念。同时,学校前瞻性地布局了八大产业学院和十二创作坊,覆盖人工智能、工业智造、智能建造、数智传媒等领域,将企业文化、真实项目、生产过程和行业标准前置到大一的学习中。你可能一边在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组装智能机器人,一边思考AI的伦理边界;也可能一边为企业策划品牌推广方案,一边学习消费心理与文化符号。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跨界学习,不仅学知识,更学思维、学习审美与协作。希望大家成为T型人才,既拥有在某一领域深度钻研的垂直能力,更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跨界协作的综合素养。

2.全面采用项目式学习。在实践中直面挑战、获得成长。很多同学会问:“没有考试,怎么学习?又如何评价?”融新学院的回答是:世界本身就是考场,真实挑战就是考卷。高分的获取能力并不完全等同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用真实产业项目、开放式课题和团队任务替代传统的试卷考核。

一个为品牌设计广告方案的任务,不仅需要市场调研、文化梳理、创意设计,还需要团队分工、项目管理、客户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主动去学统计学、学设计软件、学消费心理学,甚至去研究历史文化。因为需要,所以学习真正发生。你的方案可能会被企业采纳,你的作品也可能会转化为商品,这种成就感是任何分数都无法替代的。同时,没有标准答案意味着你要学会应对不确定性,要学会在争论中达成共识,在实践中迭代方案。最终,你交出的不是一张答卷,而是一个产品、一份报告、一次演讲或一场展览。而这些过程中所锤炼出的批判性思维、创新勇气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才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关键素养。

3.全方位成长支持系统。每位同学既属于融新学院,同时也归属于一个书院。学院主要负责学术设计和教学开展,而书院则是你生活、交往和休闲的社区,是践行生活即教育的场域。辅导员为你的日常生活保驾护航,学术导师为你的学业答疑解惑,行业导师为你打开一扇窥见产业前沿的窗口,而学长导师,则给予你亲切的朋辈陪伴和支持。这些贯穿大一全年,你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学习,归根结底是一场社交和情感体验,在与他人的深度互动中,你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支撑和榜样的力量。

4.美育与体育并重,致力于塑造完整的人格。在融新学院,我们坚信:只会答题的人无法应对复杂的人生。一个能够感受美、创造美、拥有健康身体和坚韧意志的人,才更有可能拥有丰盈的人生。因此,我们系统性地推行“人会一艺”计划,要求每一位同学在大学期间至少学习并掌握一门艺术技能。这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为了让大家在音乐、绘画、书法、戏剧、设计、摄影等艺术门类中,选择一项深入体验。你会发现,艺术是情感的出口,是创新的源动力,也是深度专注的修行。它让你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也与他人建立更深层的共鸣与理解。

同样,体育也不仅是必修的学分或体测的达标。它是意志的磨刀石,是协作的实践场。我们鼓励大家,在户外拓展中迎接大自然的挑战,在团队竞技中感受信任与配合,在健康跑中养成坚持的习惯,甚至踏上马拉松突破自我的征程。在这些丰富的体验中,你收获的不仅是健康,更是意志的锤炼与团队的协作。我们要培养的,从来不是单向度的学霸,而是一个完整的人,是应对生活挑战时,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温度;既有个体的韧性,也有团队的担当。

5.经典阅读与思维训练,构建深厚的精神图谱。在碎片化阅读和算法推荐充斥的时代,深度阅读和系统思考成为一种亟需培养的核心能力。每一位同学入学后,都将收到一份融新学院精心遴选的经典书单,这份书单横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等领域。阅读经典,是与智者的跨时空对话。通过导读工坊、读书沙龙、读后感分享等形式,帮助大家真正读懂经典,收获智慧与喜悦。

更重要的是,阅读成果将纳入课程评价体系。这意味着,你从经典中获得的启发、产生的批判性思考、与他人的观点交锋,都将成为学习评价的一部分。通过持续、深度的阅读,你将逐步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判断力,不被海量信息所淹没,形成独立的思想和稳定的精神内核。这才是大学教育赋予大家最宝贵的礼物,不是一时一地的知识,而是受益终身的学习能力和思考习惯。

同学们,在融新学院,学习是一场始于兴趣、成于坚持、终于人格的成长旅程,相较于传统教育单一的学习路径,它更真实、更自由、更接近教育的本质。我们已经做好了全部准备,期待你放下焦虑、主动探索、拥抱合作、勇敢尝试。让我们一起,在这片教育的沃土,自然和融,从容焕新,共同书写属于你的大学新篇章!

二、几点学习建议

亲爱的同学们,走进大学,意味着大家站在了一个全新的人生起点上。在这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标,思维的训练、人格的塑造、能力的提升和视野的开阔将共同构成你成长的维度。融新学院为大家设计的教育体系,正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这段跨越。在此,向大家提出四点学习建议,为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提供清晰的指引。

1. 走出舒适区,主动探索

学校为同学们提供了无数书本之外的学习机会。在融新学院,我们特别强调“环境育人”和“场景教育”。学校的每一处景观——不论是“十二馆八园”中的文化馆群、艺术雕塑,还是产业学院中真实的机器人产线和创客工坊,都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精心设计的无声教师。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巨大的开放式课堂,等待你去发现、思考和回应。

走出舒适区,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是心理和认知层面的突破。希望你不要将每天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教室、食堂与宿舍之间。多去馆园走一走,在非遗坊里感受艺术的传承,在音乐喷泉景观中体会旋律与结构的和谐;多参与社团活动,不论是辩论队、机器人小组还是书法社,在与不同专业同学协作的过程中,你将学会沟通、妥协与领导;多与导师交流,学术导师能为你打开一扇扇知识的窗口,行业导师则可以帮助你联通理论与实践、校园与社会。

更重要的是,不要害怕尝试那些你从未做过的事情。也许你从未有过登台表演的经验,但一场戏剧表演或许能唤醒你的另一种表达潜能;也许你认为自己对技术一窍不通,但一次简单的编程体验可能让你发现新的兴趣点。融新学院推行“人会一艺”计划,更是希望大家在艺术实践中重新认识自己,审美的感知、技能的掌握、创作的喜悦,这些都是构成完整人格的重要部分。

真正的大学生活发生在课堂之外更广阔的时空里。唯有主动探索,才能不断拓展自我的边界,真正理解何为“融新”。

2.学会时间管理,平衡学习与生活

大学与中学一个显著的不同,在于时间的自主权交给了我们自己。融新学院给予了大家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轻松,相反,你要具备更强的规划意识和自律能力。

时间管理,并不是简单地把每一天填满,而是要学会区分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滋养。我们鼓励大家构建双轨制的学习生活节奏:一是深度学习时间,用于完成核心课程、经典阅读和项目实践,这类学习需要整块时间和高度专注;二是广泛体验时间,用于参与社团、体育锻炼、艺术实践、社交活动等,这类活动往往能激发灵感、恢复精力、促进人际理解。

建议大家尝试一些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比如每周制定优先级清单,区分“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等任务类型;合理使用数字工具辅助计划,但也要注意防止电子设备带来的时间碎片化;建立规律作息,尤其要重视睡眠和运动,它们是高效学习的基础保障。

特别要提醒的是,平衡不代表方方面面平均用力,而是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并且敢于对偏离目标的事情说“不”。真正的时间管理,是管理你的注意力、你的能量和你的目标。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成熟的生活态度。

3.不怕犯错,勇敢提问

错误不是失败的表征,而是学习的必经之路。融新学院推行项目式学习,采用过程性考核,就是为了降低大家对标准答案的依赖,转而关注思考过程、解决路径和创新尝试。在这里,没有“蠢问题”,只有未被深究的好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当AI能够快速获取、整理甚至生成知识时,人类的优势不再是“记忆多少”,而体现在“思考多深”“提问多巧”。提出一个好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好问题,能够揭示认知盲区、打开新的探索方向、激发团队讨论与协作。

如何培养提问的能力?首先,要保持好奇心,对看似寻常的现象多问一句“为什么?”;其次,学会倾听,在他人发言中寻找逻辑缝隙和拓展空间;第三,不怕暴露自己的无知,学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真诚的发问永远是学习的起点。

融新学院的课堂将大量采用讨论式、案例式和翻转式教学,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者,而是学习的设计者、思维的激发者和探究的陪伴者。希望大家能够勇敢地举起手、发出声,让你的思考被听见,让你的困惑被讨论。每一次提问,都是向更深处前行的探索。

4. 建立成长型思维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人面对挑战时有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难以改变的;而成长型思维,则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策略和他人帮助不断提升。在大学阶段,建立起成长型思维,将直接影响你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设定目标、如何理解学习的意义。

成长型思维的核心是相信“我可以变得更好”。它体现在,不因一次成绩不佳就认定“我不是学这个的料”,而是分析原因、调整方法、再次尝试;不畏惧选那些有挑战性的课程,因为挑战意味着成长;不把自己与他人简单对比,而是关注自我的进步轨迹;愿意接受反馈,把批评看作改进的机会而非对自我的否定。

在大学,我们会不断遭遇“第一次”——第一次团队项目受阻、第一次公开演讲紧张、第一次编程报错百出、第一次艺术创作不被认可……但这些“第一次”恰恰是突破认知边界、扩展能力范围的关键节点。融新学院设计了大量的跨学科项目、艺术实践和产业实训,就是希望大家在真实的任务中锻炼这种“试一试、再试试”的韧劲。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成长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是我们学会如何学习的起点。大家是否能在未来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解决方案的设计者、行动的承担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大学四年中是否形成了开放进取的心智习惯。

亲爱的同学们,大学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每一页都需要你亲自书写。融新学院愿为每一位同学提供纸、笔和光,但最终画出怎样的线条、着上怎样的色彩,取决于每个人的选择与行动。愿大家从今天起,勇敢探索、善用时间、敢于提问、持续成长,真正成为一位“明志、博学、修身、力行”的厦工人!

三、我们的心愿

亲爱的同学们,站在这个崭新的起点,你眼中有期待,有兴奋,或许也有一丝不安和迷茫。请允许我代表厦门工学院全体教师,真诚地向大家表达我们的心愿:从你踏入校门的这一刻起,我们已做好准备,将倾注全部心力,以最大的热忱、精心的设计与温暖的陪伴,与你共同走过这段至关重要的成长旅程。大学第一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的奠基阶段。这一年,我们将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持大家实现以下四个方面完美蜕变:

1. 找到热爱。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点燃你内心对未知的好奇、对探索的渴望和对某个领域的真挚热爱。在融新学院,我们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为你提供无限可能的选择空间。通过精心设计的通识教育课程群,你将接触到人文、社科、艺术、科技等不同领域的知识瑰宝;通过馆园的沉浸式体验学习,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感受智慧的碰撞;通过产业学院的实践项目和创作坊的创新体验,提前触摸未来行业的脉搏。导师将与你进行深度交流,通过科学的兴趣测评工具和引导式对话,帮助你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和热情所向。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份独特的热爱,或许是编程中的逻辑之美,或许是文学中的人性洞察,或许是工程设计中的创意灵感。我们的使命,就是提供足够的阳光、雨露和土壤,让你的热爱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2. 建立自信。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在一次次成功体验和积极反馈中逐步建立的心理力量。在融新学院,我们摒弃“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的成长评估机制。当你完成一个创意项目、组织一次社团活动、掌握一项艺术技能、在团队协作中贡献关键想法时,都会获得及时的认可和鼓励。我们的教师将采用成长型思维培养模式,关注你的进步过程而非仅仅结果,帮助你看到自己的每一次突破。通过翻转课堂和项目展示,你将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学长导师的榜样引领,你将获得前行的勇气;通过心理辅导和团体活动,你将学会自我接纳、自我肯定。我们深知,真正的自信源于内心的强大,源于对自己能力的清醒认知,源于即使遇到挫折也能重新站起的心理韧性。这一年,我们将陪伴你一起打造这份珍贵的自信品质。

3. 锻炼能力。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在融新学院,我们构建了能力培养金字塔,从基础到高阶,系统培养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基础层面,通过经典阅读计划、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等课程培养你的深度思考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在实践层面,通过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挑战赛培养你的团队协作、项目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新层面,通过一系列项目培养你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设计能力。特别重要的是,我们将数字素养和AI赋能融入各个教学环节,让同学们不仅学会使用工具,更能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和伦理。我们的产业导师将带来前沿的行业案例,学术导师将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学长导师将分享实用的学习经验。在这里,能力培养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每一天学习生活的具体实践。

4. 明确方向。我们将通过系统的生涯规划课程和职业探索工作坊,帮助同学们了解不同专业的发展路径和行业前景;通过校友分享会和企业参访活动,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各种职业的真实状态;通过价值观梳理和人生愿景规划,帮助同学们探寻内心所向,锚定美好未来。

学院的学术导师和生涯顾问将为同学们提供专业评估和个性化指导,基于前期的探索体验,做出适合自己的专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我们不会替你设定航向,但会为你备好罗盘与海图,助你成为自己人生航程的舵手。

同学们,这份心意的背后,是全体教师牺牲休息时间、在盛夏数月中的潜心备课,是课程团队字斟句酌、反复打磨教学方案的专业与执着,是导师们接受系统培训、提升育人能力的全心投入,更是学校不遗余力投入资源,打造先进实践平台与美丽校园环境的远见与决心。我们已经搭建好舞台,准备好了所有配套设施,只等待你,融新学院的主角,闪亮登场,耀眼绽放。

一年之后,当大家前往各个专业学院时,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群真正的厦工人。胸中有热爱,眼中有光芒,手中有力量,脚下有方向。怀揣对某个领域不减的热情与追求真理的渴望;抱持着对世界的好奇与发现美好的能力;不仅掌握了扎实的AI应用能力与解决真实问题的本领,更对未来的道路有清晰的规划,步履坚定、目光澄澈。

这不仅是我们真挚的心愿,也是一份温暖的约定。请大家以开放的心态拥抱这一年的所有可能,以主动的姿态参与每一个成长环节,以勇敢的态度面对每一次挑战。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融新学院成为你人生中最难忘、最充实、最具转折意义的成长驿站。期待一年后,遇见那个让你自己都惊讶的、更好的自己!




素材来源 | 融新学院

编辑 | 戴丽欣

二审 | 黄颜希

审核 | 任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