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厦工

《厦门日报》刊登我校教师文章 | “团·课”协同贯通:打造思政实践课新样态

发布时间:2025-09-25浏览次数:11文章来源:


2025年9月23日,《厦门日报》A08版“特区论坛”专栏刊发我校纪凤媚、李文、邵晴老师的文章《“团・课”协同贯通:打造有特色的思政实践课新样态》专题报道了我校积极探索推动共青团工作有机嵌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通过建设大学生理论宣讲轻骑兵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推动高校共青团高质量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及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厦门日报》2025年9月23日A08版报道



报道原文如下:


讲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不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人,还要强化实践教学,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共青团工作有机嵌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实现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

“团·课”协同贯通的思政实践课新样态,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厦门工学院通过大学生理论宣讲轻骑兵建设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意义

从时代背景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同时,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大学生价值观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需要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形成育人合力,增强学生的政治辨别力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共青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拥有丰富的实践育人资源和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团・课”协同贯通的思政实践课新样态,能够更好地巩固高校育人主阵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团·课”协同贯通的探索实践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因势而新,面对思维多元的00后、05后大学生,思政课不能仅限在学校和课堂上讲,更要结合共青团组织上的优势推动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

共建大学生理论宣讲轻骑兵。厦门工学院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组建大学生理论宣讲轻骑兵队伍。这些学生依托思政课程和思政教师,经过系统的培训,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技巧等方面的学习,具备了将理论知识生动阐释的能力。在校共青团的组织协调下,他们深入班级、宿舍、社区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活动,如主题宣讲、微团课、情景模拟等。

打造系列思政实践活动。厦门工学院依托共青团组织,打造了一系列与思政课内容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红色文化探寻”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红色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和伟大精神。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历史的了解,更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此外,还开展了“乡村振兴调研”“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运用所学的思政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在“团·课”协同贯通的过程中,厦门工学院构建了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党委发挥统筹领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为“团・课”协同贯通提供保障;校团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思政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共建教学实践团队,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师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指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校团委发挥组织协调优势,组织学生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并推动实践活动深入社区、企业。


“团·课”协同贯通的实效

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团・课”协同贯通的思政实践课新样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升。传统思政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相对较低。而在新的模式下,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主动参与到理论宣讲、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据调查显示,参与过思政实践活动的学生中,超过80%的学生表示对思政课的兴趣明显增强,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

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团・课”协同贯通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的思政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把教材文字转化成生活语言,深刻理解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内涵和实践意义。例如,在“乡村振兴调研”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融入农村新生活,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意义有了切身体悟,坚定了他们对扎根农村回报家乡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大学生理论宣讲轻骑兵建设以及系列思政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理论宣讲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


“团·课”协同贯通的三点经验启示

坚持需求与导向相结合。在“团・课”协同贯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无论是实践活动的设计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都要充分考虑当前大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只有让学生乐意参与实践活动,主动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和价值,才能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实践课新样态的关键在于做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校团委积极组织各类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并在实践中引领青年学生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

坚持大思政合力育人。“团・课”协同贯通需要一支高素质的育人队伍。思政教师队伍和团组织相互配合,创新教学形式,建立起校园立体化育人阵地;校团委发挥组织优势,邀请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等参与到思政实践教学中来,形成大思政合力,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效果。




素材来源 | 《厦门日报》

作者 | 纪凤媚、李文、邵晴

编辑 | 黄颜希、洪君艺

二审 | 高    敏、戴丽欣

审核 | 胡元国、董    鹏、任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