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工要闻

池水如镜照见成长——走进厦门工学院游泳课程的体育育人实践

发布时间:2025-10-22浏览次数:101文章来源:



让运动成为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习惯。这是大学能带给你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 终身运动习惯。


——李雄虎副董事长、执行校长


在厦门工学院,体育不只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浸润身心的教育。从“体教融合”的理念引领,到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再到场馆建设与赛事组织,学校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体育育人体系。而游泳课,正是这一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实践。

依托先进的标准化恒温游泳馆与科学的课程设计,游泳课成为学生从“学会技能”迈向“养成终身运动习惯”的自然桥梁。课程贯穿四个学期,第一学期为三课时,后三学期各五课时,并保证每堂课配备四名专业救生员。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对零基础的同学,教师会格外关注其学习进程,而有基础的学生则是更加注重技能短板的提升与突破,确保每个人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逐步成长。

“我原本以为有游泳基础,上课只是轻松复习,”23信管2班的黄佳琳分享道,“没想到老师对我要求更高,不仅指出我蛙泳手部配合的问题,还通过一次次示范帮我突破技术瓶颈。”这样的个性化指导,让许多像黄佳琳一样的学生在细节中体会到进步的喜悦。

“不会憋气时,有老师手把手教技巧;动作不标准时,与同学一起练习纠正,热闹又暖心。从怕水到能流畅游完半池,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应用统计学1班的刘安妮深有感触。

除了技能传授,游泳课始终将安全理念置于首位。教师会在课堂中融入水上安全知识,教授自救与互救技能,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课程之外,游泳馆也成为学生课余锻炼与社团活动的重要场所。无论是校运动队的常规训练、游泳协会的日常活动,还是每年体育文化节的游泳比赛等都在此开展,游泳馆已成为丰富校园体育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提升学生技能、激发兴趣的同时,切实满足了学生的运动需求。

在体育部王菲老师看来,游泳的意义远不止于体能锻炼。“学习游泳需要学生不断克服困难、持之以恒,这是一个建立自信、超越自我的过程。”她说道,“同时,游泳也能增强心肺功能,提升身体协调性与反应能力。而在与同伴共同练习、协作竞赛的过程中,团队精神与社会交往能力也自然生长。”

“游泳课教会我的,不只是求生技能,更是沉下去、再浮起来的勇气。”23智能科学与技术1班的叶香琪感慨道,“从前怕水,如今却能在池中舒展身心,是母校给了我这样的底气。”她回忆,每通过一次分级考核,老师都会在池边击掌鼓励。最难的是学换气,呛水时几乎想放弃,可当她上岸回头,看到“夕阳洒满整个水面,像未来在闪烁”。

这一切的教学与活动,离不开游泳馆现代化与人性化的设施支持。馆内50米标准泳池、8条清晰泳道、四季恒温的池水,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稳定的训练环境。安全设计上也毫不松懈:泳池划分“深浅水区”,1至4道为浅水区,水深1.3米;5-8道为深水区,采用“两边浅、中间深”的渐变结构,水深区间为1.3米与1.8米,周边铺设防滑地垫与安全标识。更衣室、淋浴间、休息区等功能分区合理,热水供应、监控显示屏等细节处处体现着对师生体验的用心。

从恒温池水的舒适体验,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从技能训练,到意志锤炼,厦门工学院的游泳课,正以一方池水为镜,映照出体育如何成为支撑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力量。



素材来源 | 体育部

摄影 | 方靖

摄像 | 郭雨

文字&编辑 | 邱健蕊

二审 | 王菲、戴丽欣

审核 | 余家红、肖焜、任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