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厦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报道:厦门工学院棒垒球队的热血“破圈”梦

发布时间:2025-10-30浏览次数:169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5年10月28日报道

(作者:张玮琪 王军利)

“挥棒击中球后看着球飞远,那一下非常释放压力!” 当来自厦门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陈森描述棒垒球带给他的独特体验时,脸上洋溢着笑容。这支成立不到一年的新生球队,今年上半年在2025年福建省大学生棒球比赛慢投垒球项目中斩获第三名。今年10月,球队派出17名球员参加2025海峡两岸暨港澳大学生棒垒球文化交流活动,这是球队首次登上国家级比赛的舞台。

在赛场上,女性球员格外亮眼,为这支新生球队注入独特活力。 “能坚持下来的女生少之又少。” 球队主教练陈炳成感慨,这项运动不仅需要跟上高强度的训练,同时要克服生理上的挑战。

“大赛面前,我必须要上场!” 来自厦门工学院汉语言专业的广西姑娘陈莉便是其中一位。她坦言,这一刻,个人梦想和团队责任感让她选择咬牙坚持!

在陈炳成看来,球队里的女孩们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团队气氛比较沮丧或面临压力时,我会主动给大家加油鼓劲儿!” 厦门工学院棒垒球队的建设秉持“刚柔并济”的理念,践行着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棒垒球精神。

去年10月28日,厦门工学院棒垒球队正式组建,大家是“清一色”的业余球员,却凭着对棒垒球的热爱,经常坚持2-4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偶尔会有早训,起床时间比较早,我逐渐改掉了‘起床困难症’”,陈森表示,自从加入了棒垒球队,自己也逐渐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对于工科学生而言,棒垒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拓展身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随着AI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同学们逐渐走出室内开启户外实践。陈森说:“比如建筑勘察,以前在实验室画图纸,现在需要进行实景勘测,类似于红外线测量、虚拟场景采样等,在知行合一的日常专业学习中,棒垒球运动成为助力专业进步的赋能剂”。除此之外,棒垒球的击球和传球对专注度要求不低,因此在长期训练中,球员们的注意力得到了充分锻炼,这也让大家能更专注于日常学习的实验操作。

在福建高校,棒垒球运动正逐渐形成气候。“福建有一大批人在推广它”,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球队开始登上竞技赛场。首次参加国家级比赛的厦门工学院棒垒球队“以赛代练”。比赛当天,平潭风力较大。在应对突发状况时,这支年轻的球队缺少大赛经验,对他们来说天气条件是不小的挑战。陈森表示,队伍接下来将再接再厉。有信心明年做得更好!

(棒垒球队日常训练)

“你们拉的远度怎么不一样。”厦门工学院棒垒球队主教练陈炳成在球员热身时时刻关注大家的状态。这支扎根工科院校的队伍,正在用扎实的专业技能、长远的国际视野,以青春蓬勃之势奔向更广大的赛场。

棒垒球是一项轮换攻防的对抗性项目,“打棒垒球一定要脑子清醒”!在球员训练时,陈炳成希望球员在训练时主动表达自己,多说话意味着球员脑子在动。球员们在训练中反复打磨传球、击球技术,同时也将工科生的专注力与执行力融入每一个竞技动作中。

陈炳成提到,队伍现阶段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比赛经验转化率不高,“打再多比赛学不到东西不行,这是赛后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了助力球员们的成长,球队会不定期邀请资深球员进校与大家分享,同时与其他高校保持联络,搭建起向外学习的桥梁。

政策利好与学校支持,为球队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在了解到福建省关于棒垒球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后,去年刚刚从广州体育学院毕业的陈炳成,来到厦门工学院任教。他所在的厦门工学院,拥有一片专业的棒垒球训练场。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十一届亚洲棒球锦标赛中,该校球队赖宜霖、杨健宇、杨恒辉、蔡含伟参与了赛事志愿活动,担任多国裁判、球员翻译。陈炳成说:“队员曾担任日本、菲律宾等球队的翻译,他们拥有出众的语言学习能力!”棒垒球是一项国际性赛事,球员们需要以国际化视野探索发展道路。




素材来源 |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编辑 | 洪君艺、黄颜希

二审 | 陈炳成、戴丽欣

审核 | 余家红、任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