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娟老师:思政课内外的真诚育人

作者: 来源:党建网 更新时间:2025/06/27 16:30:09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在厦门工学院,有许多优秀的教师在教书育人之路上默默耕耘,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共同构筑起一所大学的底色与精魄。我们开设“燃灯者”专栏,讲述学校教师以生为本、担当奉献的教育故事,他们在育人实践中所体现的温度和情怀,也是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文化的一个缩影。

王兰娟,中共党员,厦门工学院副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史纲”教研组主任。主要负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修课和5门思政类选修课的教学和管理。发表论文8篇,主持项目7项。202311月,主持申报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获批省级一流课程;202410月,参与申报的思政课程教学成果奖,获批校级一等奖。2010—2013年度、2016—2019年度两次荣获“厦门市优秀教师”称号。多次荣获校级优秀教师、就业工作班级导师优秀奖等荣誉。

2023511日下午,由厦门市委宣传部指导、厦门广播电视集团主办、厦门广播电视集团节目中心和厦门工学院联合举办的爱国主义大课堂(第五季)系列活动高校首场演出——“铸强国之魂·育时代新人”厦门工学院“大思政课”专场在厦门广播电视中心举行。

聚光灯下的廖特斌声音微微颤抖,却坚定有力。当他以一名退役大学生士兵的身份,将党的创新理论与自己的军旅经历结合时,台下掌声雷动。坐在观众席的王兰娟老师,眼眶湿润——这个曾因性格内向被自己“硬推”上台的学生,如今已蜕变为理论宣讲的“轻骑兵”。直播结束,廖特斌转身向观众席深深鞠躬,与王老师目光交汇的瞬间,两人眼角的泪光悄然闪烁。这一幕,恰是王老师16年思政教育生涯的缩影:用真心唤醒真知,以真信引领真行。

一、让AI走进思政课堂

 “思政课不是搬运知识,而是点燃信仰。”谈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史纲”)的教学改革,王兰娟老师目光灼灼。这门被学生戏称为“最熟悉的陌生人”的课程——中学历史课的重复感、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考核方式的应试化,曾让课堂陷入“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困”的僵局。王兰娟老师与课程组的破局之道,是从“史”与“政”的辩证关系切入,用AI激活课堂,以实践重塑价值。

 “传统PPT留不住‘Z世代’,我们就用AI活化历史,冲破藩篱。”2024年,王老师主持的“AI赋能思政课教学案例资源库建设研究”项目正式启动,运用虚拟数字人技术重现近代福州历史名人探索复兴强国之路的历程:林则徐的“海军强国”主张、沈葆桢的“洋务自强”举措、严复的“西学救国”的执着、林旭“泣血维新”的勇气、林觉民“碧血黄花”的壮举……

 “AI不是噱头,而是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王老师还计划将AI融入教学全过程:课前,用AI开展学情分析,实施针对性教学;课中,用AI工具辅助讨论热词,聚焦认知盲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平台“云游”红色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沉浸式学习。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还展示分享了用AI制作的历史人物主题微视频,看得出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原来历史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可以‘玩’着学的!”2023级机械专业王梓豪同学感慨道,“王老师的‘史纲课’不仅治愈了我对历史的‘畏难症’,更让我实现了历史学习的三重跨越:从最初的抗拒排斥,到渐渐消除畏惧,直至如今能够从容应对考研政治中的历史板块。”

二、让思政课从课堂“走”出来

王兰娟老师认为,福建红色资源对于“史纲”课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把这一优势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在学中行、行中学。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史纲”课实践教学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是课内主题实践,班级学生小组分散实践,提交微视频实践作品;二是指导社团学生课外实践,如在第六、七、八连续三届的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领航计划”)中,“史纲”教研组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林丽琼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分别荣获国家一等奖和二等奖;郑雪花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获得省级奖项。

此外,厦门工学院思政部“史纲”教研组推行的考核改革,彻底颠覆了传统模式:期末考试权重降至20%,过程性考核占比60%,社会实践占20%。课堂互动积分、小组翻转任务、理论宣讲团(轻骑兵)、红色遗迹调研、读书分享会……学生的学习轨迹被细化,考核维度也呈现出多向立体化。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调整到考核方式的改革,从实践教学到AI赋能,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王老师说,“我们将以省级一流课程为契机,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致力于教师自身内涵和能力的提升,努力把‘史纲课’建好、上好,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用、有所获。”

三、思政课内外的真诚育人

作为班导师,刚接手去年毕业的一个班时,王兰娟老师有点忐忑:……班级纪律有点懒散。翻看着班级资料,王老师一眼锁定一个关键词——“退役军人”。班级管理经验丰富的她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突破口。于是,通过班会观察、下宿舍了解、私下交流,班委“换届”啦,班长是善解人意、乐于担当的吴沁雪,副班长则是性格内敛、刚毅稳重的退役军人廖特斌。

廖特斌回忆起大学时光:“我很意外王老师推荐我当副班长,更意外的是她居然鼓励我加入轻骑兵宣讲团。要知道当时的我连在班会上发言都会紧张。”

从演讲稿撰写到PPT美化,从动作设计到眼神训练……王兰娟老师为廖特斌定制了一套“蜕变”计划。决赛前夜,廖特斌紧张到失眠,王老师鼓励他:“你讲述的不是理论,而是自己的信仰。”最终,这个曾被评价“舞台表达能力不足”的男生,以《退伍不褪色 奋斗正青春》的动情宣讲荣获“星级宣讲员”称号,并登上爱国主义大课堂。

 “从初次登台的紧张到直播录制的自信从容,从对理论知识的浅显认知到领悟其深刻内涵,从一个人的故事到一群人的倾听,从一个部队兵到成为一名‘轻骑兵’,这段经历是我大学生活最亮眼的一笔,也是我人生当中的一次蜕变。感谢恩师——王兰娟老师!”这是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亦是王兰娟老师教书育人路上“以真心换真知”的生动缩影。

大二开学初,许同学的名字频繁出现在王兰娟老师的班务记录本上:宿舍卫生差评、课堂缺勤……一次深夜,许同学和舍友因制止毕业班学生在宿舍走廊大吵大闹而引起双方冲突。面对这个“刺头”,王兰娟老师没有急于批评,而是将他们约到办公室细谈。

 “听说你们当时是为了维护秩序?还挺正义的嘛。”她递上一杯热茶,轻声问道。许同学愣了一下,攥紧的拳头逐渐松开,讲述起事件经过——原来,已就寝的他们看不惯学生扰乱宿舍安宁,劝阻时却被推搡,情急之下动了手。

在交流中,王老师发现,这个表面桀骜的男生实际上内心善良、有担当。被问到未来的规划时,许同学有点迷茫:“没想过。”后来,王老师屡次找许同学谈心,在她耐心地引导下,许同学确定了出国留学的目标。

清晨卓尔园的露珠映照他背单词的身影,图书馆闭馆的铃声听到了他奋笔疾书的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许同学收到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offer

当王兰娟老师还在替他高兴时,许同学却放弃留学,毅然选择创业。王老师第一时间联系了他妈妈,电话那头传来哽咽:“孩子这两年准备出国瘦了10斤,现在说不去就不去,我们实在想不通。王老师,麻烦您帮忙劝劝他……”

采访时,王兰娟老师想起许同学放弃留学时说的话——如果我去了英国,可能只是多一个“海归”;但留在国内,我有信心成为行业的“浪潮儿”。她认为,教师的使命不是让学生在预设的轨道上顺利前进,而是帮助他们成长为有勇气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人。

如今,许同学的公司已成为行业里的“一匹黑马”。“我不后悔放弃留学选择创业。每当遇到困难或动摇时,我就想起王老师那句话——”他顿了顿,“她说,真正的成长不是把烂牌打成好牌,而是看清自己的牌后,依然敢赌上全部筹码。”

王兰娟老师的育人词典里没有“标准模板”,唯有“四个真”——用真心唤醒真知,以真信引领真行。正如同事肖君老师所言:“王老师的一言一行,让我感受到了在学生取得成绩的背后是老师在默默托举,王老师对学生的用心与真心是可以见微知著的。”

访谈尾声,王兰娟老师望着窗外,声音轻柔却坚定:“作为思政教师,我愿做一棵扎根厦工讲台的大树,用‘真心’让学生获得‘真知’,达到‘真信’,实现‘真行’,知行合一。”


来源|厦门工学院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