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至27日,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联合主办的“经史传统——2025年中国哲学暑期讲习班”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办。厦门工学院国学院作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国学教学与研究”战略合作单位,受邀并选派傅灿斌、赵慧、李海东三位教师参加活动,期与来自三十余所高校的同仁共同研习,浸润于经史之学。
开班仪式上,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陈少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刘丰研究员分别致辞。在随后的六天中,讲习班共举办九场专题讲座:陈少明以“原象”为题,揭示“象”在想象、抽象与象征之间的创造性张力;刘丰通过宋代《周礼》学,阐释士大夫“以学术议政”的政治主体意识;陈畅借《姚江学案》阐明黄宗羲“寓性命于经史”的思想主旨,揭示阳明心学如何由个体差异出发,转化为建构政治与哲学的经史力量;李长春、李震、陈赟、周春健、陈明、胡海忠等学者,亦分别从德性政治、皇帝王伯观、文明观、乡土中国、船山《四书》诠释、情感整体论等多元视角,呈现经史传统的丰富内涵。
在师生座谈会上,李长春老师提出,中国哲学的第一对话对象是中国文史,不是西方哲学。近十多年来,中国哲学研究有一个文明论转向,我们不再以学习与应用西方哲学为主要目标,而是转向对自身的深入理解。当中国人把认识中国文明、理解中国文明作为自己哲学目标的时候,中国哲学才真正诞生了。而当中国人把理解和认识自身文明特质作为自己哲学目标的时候,他就必然要把关注、阅读与思考的对象,由传统的诸子著作、语录类著作转向经史著作,这就是为什么要从经史传统再出发。
在圆桌论坛环节,刘丰主任指出,自冯友兰先生以来,中国哲学研究是参照西方哲学的框架进行的;经过百年发展,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认识中国哲学植根于五千年文明史的独特品格;近年来,学术界正是从宏观、广义的文明史角度来理解中国哲学;在经学研究复兴、古典学兴起的背景下,应该推动经学、古典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良性互动与互补,共同促进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化。李长春老师进一步强调,能够整体呈现中国文明的,只有“经史传统”;中国哲学不是“中国的哲学”,而是“理解中国的哲学”,中国不是一个范围词,而是一个对象词,是一个哲学致思的对象;经史传统可称作中国哲学再出发的“新地平线”与“新地基”,站到经史传统所奠定的大地之上,我们来“仰望星空”。
通过本次活动,学院教师代表既领略到学者们“穷理尽性”的学术路径,也感受到他们“为时代立言”的学术情怀。国学院也将致力于“经史”视野与现实需求结合,使传统文化既扎根于经典文本,又焕发于当代实践,真正实现“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