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来源:发布时间:2025-08-25浏览次数:1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机械装备设计及制造,柔性制造产线设计及制造,汽车设计及制造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能在制造业领域从事机械产品、车辆产品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本专业培养目标归纳如下:

培养目标 1:拥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素质,具备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

培养目标2:具有宽厚且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和机械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

培养目标3: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4: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综合应用知识、经验和技能解决机械工程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与水平,能够在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胜任设计、制造、研发、生产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培养目标5: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有意愿并且有能力承担与技术相关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系统掌握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和机械工程基本理论;具有应用上述知识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

1.1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将其用于解决机械工程、车辆工程问题;

1.2掌握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并能将其用于解决机械工程车辆工程问题;

1.3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相关的工程基础知识,并能将其用于解决机械工、车辆工程问题;

1.4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将其与数理基础和工程基础等知识相结合,综合应用于解决复杂机械工程、车辆工程问题。

2.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机械产品及生产系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系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和描述;

2.2能够通过文献查阅、分析或实验、实践,理解已有解决方案的多样性与局限性。能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原理进行深刻理解,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评价;

2.3能够通过文献查阅、分析或实验、实践,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影响因素和关键环节(要素)等进行分析鉴别。能证实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并获得有效结论。

3.毕业要求3(设计解决方案能力):能够在综合考虑工程及法律、文化、环境等社会制约因素的前提下,针对机械产品及生产系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相应的能够体现创新意识的解决方案。

3.1能够针对特定需求进行工程技术问题的提炼和描述,定相应的工程设计目标与任务;

3.2能够在安全、环境、法律等现实约束条件下,通过原理、结构等方面的类比改进或集成等方式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分析、论证、确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3.3能够根据解决方案进行技术参数的设计计算与优化,完成零部件设计、单元产品设计及系统总体设计或开发;

3.4能够用工程图纸、设计报告、软件、模型等形式,呈现方案设计/开发结果。

4.毕业要求4(问题研究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恰当方法,对现代机械产品/系统开发和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试验、分析和解释数据,并能综合应用不同研究手段,或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方法并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拟定研究路线,制定研究方案;

4.2能够对复杂工程问题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现、材料特性以及系统性能进行理论分析或实验测试、验证;

4.3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设计整体实验方、搭建实验系统,开展有效的实验研究;

4.4能够正确采集、处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综合评价,给出关于描述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有效结论。

5.毕业要求 5(使用现代工具能力):能够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选择、应用及开发恰当的技术、资源与工具,并在理解其局限性的基础上,将现代工程工具及信息技术工具应用于机械产品与系统设计、制造及运行的全过程。

5.1能够根据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需求及趋势,了解和掌握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所需的工具及方法,并理解各自的局限性;

5.2能够在机械产品或系统的设计开发的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工具,获取或开发所需设计资源,并能选用恰当的设计/分析方法及软件工具,建立产品对象的模拟及预测模型,进行设计方案的验证与评价;

5.3能够利用制造及信息资源,恰当选用工程材料、加工装备、测试工具等,用于机械产品或系统的制造过程。

5.4能够应用乃至开发先进测试技术及工具/装置,对机械零部件/产品进行性能测试与评价。

6.毕业要求 6(工程与社会素质):能够理解工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将相关理念应用于机械产品设计开发及运行的全过程,并能从技术和社会等多个角度,对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合理性评价。

6.1理解工业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了解与机械工程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等;

6.2能够分析并正确评价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尤其是新技术、新工、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能理解和承担工程科技人员的社会责任。

7.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素质):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能将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中。

7.1了解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

7.2能够分析并正确评价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能就工程实践可能产生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出解决或改进方案。

8.毕业要求 8(职业规范素质):具有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富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尊重生命,关爱他人,主张正义、诚信守则,具有人文知识思辨能力、处事能力和科学精神;

8.2  了解工程科技人员的职业性质和责任,能够在机械工程实践中理解并恪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具有应对繁重社会与专业工作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及乐观、包容的品格;

8.3具有快速适应环境和工作变化的基本素质,以及勤奋务实、身体力行、敢于担、处事果敢的品格。

9.毕业要求 9(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备较强的协作与组织管理能力。

9.1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在专业领域独立承担团队分配的工作任务;

9.2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协作,并能配合团队项目的实施,调整和完成进度计划和个人任务;

9.3能够合理进行项目的任务分解和计划实施,并具备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10.毕业要求10(沟通交流能力):能够与机械工程专业领域的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能够熟练掌握工程语言并能对工程问题进行准确的书面及口头描述;

10.2能够利用工程图纸、设计报告、软件、模型等载体,或通过讲座、报告等形式,面向国内外同行及社会公众,就技术或工程问题进行有效沟通;

10.3能够理解跨文化背景下的工程问题,包含文化习惯、工程标准及语言等,并进行沟通和交流。

11.毕业要求 11(项目管理能力):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机械产品开发所涉及的多学科环境中应用上述知识。

11.1具备工程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能进行产品成本的核算;

11.2能够在具有多学科环境属性的复杂机械产品开发中开展工程进度管理、任务管理等。

12.毕业要求 12(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技术和观念发展、变化的能力。

12.1能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12.2具备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具备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技能,持续自我提升的能力。

、学制、学位与修业年限

1.学制:4 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3.修业年限:4~6 年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矩阵


<td width="94"

valign

="top" style="

paddin

g: 0px; border-left: 1px solid rgb(0, 0, 0); border-right: 1px solid rgb(0, 0, 0); border-top: none; border-bottom: 1px solid rgb(0, 0, 0);">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2

培养目标3

培养目标4

培养目标5

工程知识




问题分析



解决方案




问题研究





现代工具




工程社会




环境保护




职业规范



个人团队




沟通能力




项目管理



终身学习

、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

相关学科:力学自动化

、核心课程

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机电传动与控制、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控制工程基础、柔性制造技术、汽车构造等。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课程设置

、指导性教学计划

机械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