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教育集团旗下 - 厦门工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力耘论坛(第44期)| 余家红:“大体育”模式的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
作者:余家红 黄颜希 文章来源:宣传处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5/10/25 08:24:17



编者按:

为了实现学校提出的发展目标,使学生成为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会创造、融通运用”的人,为了真正走向高阶教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特意开设厦门工学院“力耘论坛”,推送师生员工所写的相关文章。欢迎大家一起研讨办学问题,分享育人经验,交流教学体会。文不局于形式,有新意就好;论不限于长短,有见地即佳。

投稿邮箱:xmgxyxcc@163.com


大体育”模式的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

体育部 余家红

体育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其价值远不止于体魄强健,更关乎人格塑造、意志锤炼与终身运动习惯的养成。厦门工学院立足于新时代育人要求,创新提出“大体育”理念,突破传统体育教学偏重技能传授的局限,构建以体育课程为基础,深度融合竞赛活动、文化浸润、制度保障与健康管理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生态系统。本文旨在从理念建构、制度设计、实践路径与成效验证四个维度,系统论述“大体育”育人模式的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

一、构建“大体育”育人的理论框架

大体育”育人理念的核心,在于将体育从单一课程提升为综合性育人载体,实现从“锻炼身体”向“锻造人格”的升华。该理念强调三大转向:一是从“技能传授”转向“素养培育”,注重体育精神、团队意识与自律品格的涵养;二是从“阶段教学”转向“全程育人”,贯穿本科四年,消除高年级体育教育断层;三是从“课堂中心”转向“生态构建”,形成课程、活动、文化、制度协同发力的育人格局。这一理念不仅契合“体教融合”的国家战略,也为我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先导。

二、“四年一贯制”体系的设计与刚性保障

制度是理念落地的保障。我校于2023年出台《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创新实施“8学期4学分”必修制度,构建贯穿本科四年的体育育人体系。该体系体现三大原则:

一是全程覆盖。体育必修课延伸至八个学期,彻底杜绝高年级体育“真空”,确保学生持续参与体育锻炼,形成运动习惯。

二是分层教学。低年级开设23门“俱乐部式”选项课,激发兴趣、夯实技能;高年级则以“校园健康跑”为核心,辅以线上课程,推动学生从“学会”向“会用”“乐用”过渡,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转化。

三是制度刚性。明确体育学分与毕业挂钩,并创新将健康跑纳入考核体系,结合专项技能、学习态度、体质测试等多维评价,形成科学闭环。此举以刚性约束保障参与度,以多元评价引导全面发展,体现了制度设计的育人导向。

三、赛事引领与常态锻炼的协同机制

为破解“普及与提高”的二元难题,学校构建了“高端赛事引领+健康跑常态化”双轮驱动机制,实现“点燃激情”与“夯实基础”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以德文厦门工学院马拉松为代表的高端赛事,作为精神引擎,通过明星运动员进校园、技术分享与精神感召,树立榜样力量,激发参与热情。校内学生参赛人数从2024年春季的2008人跃升至2025年春季的3504人,其中500多人参加全程和半程马拉松项目,完赛率高达93.4%,体现了赛事强大的号召力与育人效能。

另一方面,校园健康跑作为常态抓手,依托“人脸识别+动态抓拍”技术系统,杜绝代跑,保障公平;通过数智平台实时监测数据,提供个性化运动建议,实现科学锻炼。更值得一提的是,健康跑已从制度要求逐渐转化为生活风尚,日均4000–7000人次参与,成为学生自律、互助、坚持的精神实践。

双轮协同之下,体质数据显著提升:2024年耐力跑合格率达87.7%,较改革前上升18个百分点;肺活量均值持续提高,肥胖超重比例下降,充分印证“强体”成效。

四、营造体育育人的全域生态

体育若不能融入文化,则难以持久。学校通过载体创新与氛围营造,将体育精神深度植入校园肌理。

一是建设马拉松博物馆与体育文化馆,以实物、影像与场景化展示,传递“坚持、协作、专注、激情”的体育精神,使理念可感可触。

二是打造品牌活动体系,如年度体育文化节、高校5km联赛、社团竞赛等,推动体育活动常态化、生活化。舞龙队、射艺队等传统体育项目走出校园,参与CBA展演、思政课堂等,拓展了体育的文化辐射力。

三是优化体育设施环境,场馆不仅功能齐全,更通过墙面文化、图文展示等进行精神暗示,实现“环境育人”,引导师生从“被动锻炼”转向“文化认同下的主动践行”。

竞技体育是“强体铸魂”的高阶体现。学校组建21支校级运动队,推行《运动队导师育人工作细则》,构建“训练—竞赛—品德—学业”四维一体的体育育人闭环。

教练员同时承担“育人导师”角色,通过月度会议、谈心谈话、学业跟踪等方式,全面关注队员成长。近三年,校队在省级以上赛事获奖619人次,足球队蝉联省冠军、跻身全国16强,跆拳道、舞龙舞狮、射艺等项目屡获国家级奖项。这些成绩不仅是竞技实力的体现,更是体育精神、团队协作与意志品质的集中展示,印证了“训练场即德育场”的育人实效。

结语:模式价值与推广意义

大体育”模式实施以来,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连续三年超93%,耐力跑、肺活量等项目指标持续优化。更重要的是,体育精神内化为行为自觉,健康跑中的宿舍共进、赛事组织中的责任担当,均成为“铸魂”的生动注脚。

该模式的价值在于:系统性,以“四年一贯制”破解高校体育断层难题;

技术赋能,通过智能化管理提升锻炼效率与公平性;文化融合,使体育从活动升华为文化;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平衡普及与提高、活动与常态。

厦门工学院的“大体育”实践,不仅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复制的“厦工方案”,更是对“体教融合”国家战略的深入践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探索出一条特色路径。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厦门工学院以“大体育”育人模式为依托,通过理念重构、制度保障、双轮驱动与文化浸润,实现了体育教育从体质增强到人格塑造的深刻转型。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赛事引领、健康跑常态化和文化载体建设,让体育成为每一名学子终身受益的精神底色,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坚实的体育力量。



厦门工学院 - 机械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www.xit.edu.cn 闽ICP备12018893号-2 闽公网安备 350211020004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