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开展2024-2025第二学期第二周教研活动
2月25日,本学期第二周建筑学教研室活动在日新104开展,本次教研室会议重点讨论了建筑学专业高阶课程改革任务,特别是以AI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和知识图谱的制作。会议指出,AI技术在建筑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改革旨在通过整合AI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智能工具进行建筑设计的能力。同时,知识图谱的制作被视为提升课程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关键举措。与会教师就如何在课程中融入AI技术和构建知识图谱进行了深入交流,提出了多项具体改革措施。
会议对高阶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进行了详细规划,明确了知识图谱的制作流程和时间表。要求各教研组在课程设计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保AI技术与建筑学知识的深度融合。同时,会议强调了教师在改革中的主导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知识图谱的构建和AI教学资源的开发。全体教师表示将共同努力,推动以AI为导向的高阶课程改革和知识图谱制作工作,以期提升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图文/施鹭珊)
2月25日下午,工程造价教研室开展教学第2周教研活动。教研活动首先针对育人工作和教师工作的条例进行了分享和解读,希望通过研讨能更加清晰和准确的认识教师工作范围的变化,尤其是育人工作内容的转变,能更加清晰的了解班级导师工作与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划分,从而更快的进入班级导师育人工作的角色,更好的承担起相关的职责。再就是工程造价专业教师面对工程行业市场的变革的思索,目前工程造价专业情况相对良好,希望可以通过研讨找到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的渠道,未雨绸缪。研讨活动的最后提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希望教研室老师可以提前考虑,下周教研活动能够给出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图文/李广军)
2月25日下午,风景园林教研室开展教学第2周教研活动,本次教研室会议重点组织了高阶教学课程改革的研讨,老师们表达参与高阶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决心,旨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老师们深入剖析了高阶教学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讨论根据专业的独特性和行业发展需求,提出具体高阶教改的要求和实施策略。老师们积极讨论,为即将到来的教学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面希望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专业高阶课程将更加契合行业发展需求,对学生们的成长更有利。(图文/陈梅凤)
2月25日,本学期第二周工程管理教研室活动在日新204开展,本次教研室活动主题为“工程管理专业优化研讨”。
1.专业现状分析
课程体系方面:当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侧重传统管理知识,对智能建造相关的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应用等课程涉及较少。例如,BIM技术仅作为一门课程,且教学深度不足,未能让学生掌握其在全生命周期的应用。
师资力量方面:教师队伍大多具备工程管理专业背景,但在智能建造新技术领域,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在建筑中的应用等方面,专业知识储备不够,缺乏相关实践经验。
实践教学方面:现有实践基地主要面向传统工程管理实践,难以满足智能建造专业对数字化模拟、智能设备操作等实践教学的需求。
2.智能建造专业发展趋势与需求分析
行业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迈进。智能建造在提高工程质量、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未来市场对智能建造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企业人才需求:邀请企业代表参与研讨,企业反馈智能建造专业人才需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数字化管理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例如,能够运用智能监测系统进行工程质量监控,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施工进度计划等。
3.课程体系优化探讨
新增课程:提议增设“智能建造概论”“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大数据与建筑工程决策分析”“人工智能在建筑中的应用” 等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在智能建造领域的核心能力。
课程整合:将传统工程管理课程与智能建造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例如,在 “工程项目管理” 课程中融入数字化项目管理工具的应用,在 “工程造价管理” 课程中加入基于大数据的成本预测与控制内容。
4.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内部培训:制定教师内部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智能建造相关的学术讲座、线上课程学习,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在智能建造领域的实践能力。
外部引进:建议学校引进1-2名具有智能建造专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
5.实践教学优化措施
实践基地建设:积极与智能建造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触智能建造实际项目的机会。例如,与开展智慧工地建设的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到施工现场的智能设备管理与数据分析工作中。
实践教学内容更新: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数字化模拟实践、智能建造软件应用实践等环节,如利用 BIM 软件进行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模拟,运用智能监测软件进行工程质量与安全监测实践。
6.研讨总结
本次研讨深入分析了从工程管理专业向智能建造专业优化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明确了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的优化方向。后续将进一步深入研讨,制定详细的专业优化实施方案,并按照计划逐步推进落实。(图文/王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