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项目成果 >> 正文
创响青春|“光电随行”团队专访:跨界破局能源痛点,柔性能源装备的创新突围之路
创建日期:2025/07/21 14:13:14   浏览次数:10

创,是心田播下的奇想之种

响,是破土时撼动大地的回音

在厦门工学院的沃土上,跃动着一群怀揣激情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他们以无畏为犁铧,深耕时代的原野,让思维与梦想的藤蔓触碰未来的天光。

“创响青春”专栏,为这些青春的播种者而立。记录他们从灵光乍现到方案打磨的执着,见证他们在教室、实验室、赛场里挥洒的汗水与智慧。无论是挑灯夜战的策划修改,还是路演台上自信的阐述,抑或是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协作,都是旅程中最动人的音符。

让我们走近这些年轻的团队,聆听他们用创新创业行动谱写滚烫的青春乐章。


Part01.

当户外续航焦虑遇上跨界智慧:

光电随行团队的能源破局战

在户外运动圈,“续航焦虑”曾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难题,沉重的充电设备拖慢脚步,偏远地区的电力供应更是令人忧心。正是这个普遍存在的痛点,激发了厦门工学院“光电随行”团队的创新灵感:为什么不能像穿戴衣物一样,让能源随身相伴?

这支充满活力的跨学科团队汇集了新能源材料、机械工程、财务管理等7个不同专业领域的优秀学子。团队创始人张旭亮带领材料小组攻坚柔性电池技术,机械工程专业的成员专注结构优化设计,统计专业的同学则通过精密的数据模型测算能耗效率。在一次别开生面的实地测试中,团队成员佩戴自主研发的光伏薄膜环带完成了校园马拉松,实现了奔跑中发电的创新突破。这个充满科技感的场景让围观师生纷纷赞叹,大家还幽默地称他们为“行走的充电宝”。

这种将能源装备穿戴化的创意,正是团队对“让能源触手可及”理念的最佳诠释。通过跨学科的智慧碰撞,他们正在重新定义人与能源的关系,让清洁能源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

Part02.

从实验室到装备穿戴:

0.2mm柔性光伏改写能源使用规则

在能源科技领域,传统储能设备往往笨重如砖,而光电随行团队带来的柔性光伏装备却实现了革命性突破。这款厚度仅0.2毫米的创新产品,蕴含着航天级的科技内核,采用先进的铜铟镓硒(CIGS)薄膜技术。即使在弱光环境下,其能量转换效率仍高达20%,性能表现达到传统产品的4倍。

这款产品的精妙之处在于其一体化设计使得发电、储能、供电三大功能完美集成于独特的菱形TPU衬底结构中。经过严格测试,产品在反复弯折后仍能保持卓越性能,同时重量比标准军事装备减轻30%。最轻便的型号仅重70克,佩戴时几乎感受不到重量,真正实现了无感穿戴的极致体验。

Part03.

一片薄膜的绿色革命:

光电随行项目的环保与经济双重价值

一片柔性光伏薄膜能创造怎样的绿色奇迹?让数据为我们揭示答案,个人使用1小时,相当于减少0.5公斤煤炭燃烧的碳排放。当规模化应用达到1万片时,其环保效益等同于100辆汽车全年的尾气减排量。对户外运动爱好者而言,这不仅意味着彻底告别充电宝的束缚,更能节省数百元的装备开支。

从长期推广来看,光电随行团队的技术创新已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认证,产品应用场景从日常生活延伸至军事领域。当团队带着样品走访高原边防部队时,这款轻量化能源方案立即获得军官们的高度认可。在海拔5000米的边防哨所,战士们佩戴着光伏供电设备执行任务,再也不用担心极寒环境下的设备断电问题。这种将绿色能源理念转化为实用装备的创新实践,让环保不再停留于概念层面,而是真正成为提升生活品质和保障国防安全的重要支撑。 

Part04.

备赛路上的弯折与突破:

看学生团队如何攻克电磁兼容难题

在研发攻坚阶段,团队遇到了最具挑战性的技术瓶颈,柔性电池的电磁兼容问题。这个在军事应用中尤为关键的难题,让团队在省级柔性制造重点实验室持续攻关了整整三个月。经过上百次结构优化设计,他们最终通过采用创新的菱形架构方案,不仅完美解决了热扩散问题,还优化了散热系统性能。这项核心技术突破被详细记录在专利文件中:采用独特的网格衬底设计有效分散电磁干扰,使设备能够在-40℃极寒到80℃高温的严苛环境下保持稳定运行。

产品测试阶段收获的积极反馈令团队备受鼓舞。一位资深徒步爱好者在使用后激动地分享道:“8小时山地徒步,AR头显全程保持供电,终于摆脱了电量焦虑!”这份“能源自由”的真实体验,在双创大赛现场引起了强烈反响。当评委们传阅着这款轻薄如纸却性能卓越的样品时,无不惊叹于学生团队能达到如此专业的技术水准。这段研发历程生动诠释了“光电随行”团队将技术理想转化为现实产品的执着追求。

Part05.

从校园马拉松到高原边防:

柔性能源装备的应用版图扩张

如今的“光电随行”团队,目光早已超越校园围墙,投向更广阔的市场天地。他们制定了清晰的商业蓝图,近期目标是完成50万元天使轮融资,与行业领先的索亿斯科技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启北美和东南亚市场的战略布局。而更宏大的愿景正在成形——通过打造“穿戴式微电网”生态系统,让每位穿戴者都成为移动的能源节点,在日常生活与行走间为城市电网输送清洁电力

“最初在校园马拉松测试时,我们只想着解决户外充电问题,没想到技术能服务到高原边防。”团队负责人凝视着实验室里陈列的样品,感慨万千。当暮色降临,夕阳的余晖透过实验室窗户,在光伏板上洒下一片金色光芒。那些闪烁着科技之美的薄膜,不仅将阳光转化为电能,更将一群年轻人的奇思妙想,转化成了可能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创新力量。

那些为优化电磁兼容性而彻夜不灭的灯光,那些在机械臂循环往复中积累的海量数据,还有边防官兵试用时竖起的大拇指,每一处细节都在诠释着他们“让能源如空气般无处不在”的初心。当柔性光伏悄然融入日常生活、野外作业甚至国防装备,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隐形能源卫士,便是这群青年用实干为时代交上的最美答卷。  

愿这份始于实验室、志在四方苍穹的创新之火,继续照亮能源革命的征途。让青春的热度,熔铸成推动绿色变革的永恒动力;让穿戴能源的奇思妙想,化作重塑世界能源格局的磅礴力量。  

来源:“光电随行”项目团队


#优秀双创团队故事投稿征集中#

诚邀创新力量,共绘时代答卷!创意无限的青年创新创业团队看过来!想让你的超棒项目被更多人看见吗?“创响青春”专栏就是你的专属舞台。无论是用科技改变生活,还是用文化温暖人心,我们都超想听!快来投稿,秀出团队的高光时刻和超燃故事!

投稿方式: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投稿方式。

// END


地 址 丨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孙坂南路1251号厦门工学院诚毅大厦224室(东)
电 话 丨 0592-6093782
邮 箱 丨 xmgxyckf@163.com
备 案 丨 闽ICP备12018893号-2    闽公网安备350211020004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