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福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的优势,探寻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平潭“一岛两窗三区”战略变为现实的图景,共绘闽台融合发展、建设共同家园的新路径,7月5日-7月10日,厦门工学院思政部组织“思小政”社会实践队奔赴平潭,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地走访与深度考察中,实践队探寻平潭为闽台融合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将这片热土作为行走的“大思政课”最生动的社会课堂,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青春智慧,为共同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时代画卷注入厦工学子的蓬勃力量,以实际行动诠释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01
乡村彩笔描新景,文旅融合促振兴
钟门碧海织锦卷,渔旅融合谱新篇。7月7日,实践队来到依山傍海的钟门村。在台胞社区营造师袁晴阳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走在面貌更新的街巷中,听她讲述村庄一步步地改变。村里基础设施改善升级,特色渔业蓬勃发展,一幅宜居宜业的滨海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钟门村党群服务中心,实践队与村干部进行了深入交流。袁晴阳老师讲述了她留在钟门村的初衷,对乡村发展的期待和对村民的感情,她选择扎根这里,用实际工作展现台湾青年参与祖国乡村振兴事业的责任。村书记则介绍了钟门村从贫困旧渔村变成美丽新家园的整体历程。钟门村利用靠海优势,努力推动传统渔业升级,如把渔排修整一新,形成海上的“彩虹”景观,通过直播卖鱼拓宽销路。色彩斑斓的渔排与山海美景相映衬,走出一条渔旅融合、村民共富的好路子。
这场充满真情实感的交流,令队员们深切体悟乡村振兴背后的信念与民生温度。正是基层干部坚持不懈地投入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为钟门村带来了产业兴、生态美、百姓乐的实在成果。
文脉武魄传薪火,闽台携手绘蓝图。7月10日,实践队来到平潭下厝场村。在“斗阵行服务队”的带领下,队员们沿着村道慢慢行走,听他们介绍村庄的规划,感受到他们对乡村未来的期待。
下厝场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乾隆年间就人才辈出,两榜进士光耀门楣,更有十八学士的故事传为佳话。到了革命年代,村里的军民团结一心,在平潭这片土地上以少胜多抗击外来侵略,留下了许多英勇事迹。近年来,下厝场村依托毗邻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仙人井的独特地利,盘活村庄资源禀赋,以文旅深度融合赋能经济发展,阔步迈入乡村振兴的快车道。实践队员们走在古厝新巷之间,能感受到这片古老土地焕发出的新活力。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和“斗阵行服务队”展开交流会。作为来自台湾的志愿团队,“斗阵行服务队”深怀两岸情谊,希望在乡村教育领域引入闽台优质教育与城乡资源,助力乡村孩子拓宽视野。在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方面,把闽台的农业技术和乡村治理经验结合,在深化两岸交流的同时,走出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实践队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发言,表达了支持和合作的愿望。这次交流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必将建设出更富裕和美的乡村。
追随总书记足迹,在大坪村寻觅奋斗印记
红旅凝魂,乡兴筑梦。实践队奔赴平潭综合实验区大坪村主题党日馆,于红色历史深处探寻精神源泉。大坪村既是底蕴厚重的革命老区村,亦是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时挂钩帮扶的小康建设村,他曾先后四次来到大坪村访贫问苦,指导打好脱贫攻坚战。2000年初,习近平同志更是回信勉励村民们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确保农业增产、群众增收。近年来,借党建红色文旅模式,大坪村踏出红色振兴路,完成从贫困村到富美村的惊艳转身。
步入党史馆,“海坛烽火”回溯革命斗争的光辉过往,展现平潭军民在峥嵘岁月里的热血担当;“岚岛新天”铺展翻天覆地的建设长卷,往昔筚路蓝缕与今朝山海巨变交织,绘就平潭发展的生动图景;“平潭浪涌”擘画“一岛两窗三区”的战略宏图,锚定新时代新征程航向。馆内陈列的文物与文献承载着红色记忆,是对历史的深情回眸,对未来的热切展望,更启示青年坚守初心、奋勇前行。
结束场馆学习,实践队漫步村落,细读墙上红色标语,与村民共话桑麻。乡村发展的深意化作老者和孩子们的笑语,不忘初心躬身笃行,才耕耘出如今大坪村的幸福图景。这场对话让队员们读懂了乡村振兴的真谛,更坚定了以青春之我扎根祖国建设的信念。
02
68海里寄寓乡愁
南岛语族文化彰显闽台同源
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既承载着两岸同胞绵延不息的乡愁,更凝结着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
7月8日,实践队在68海里参观学习,深切感悟其中蕴含的两岸情缘。景区内,“同心窗”是以花离石精心围砌成的邮票造型相框,框景背后与宝岛台湾遥相呼应;“望归石”则如一只面朝大海的石龟静静伫立,坚定守护着海峡对岸同胞盼归的赤诚之心。这些标志性景观以具象化的呈现,生动寄托了两岸同胞渴望团圆、期盼统一的共同心愿。
实践队来到南岛语族文化博物馆。平潭作为南岛语族先民走向太平洋的重要起点,也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重要起点。
博物馆内通过壳丘头遗址等考古成果与海峡两岸史前遗址的对比展示,清晰呈现了闽台地区在远古时期高度相似的文化特征,有力印证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渊源。讲解员系统介绍了南岛语族的发展脉络。南岛语族文化不仅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注入鲜明的海洋基因,还展现了“以海为脉汇文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从民生发展的细微变迁到两岸融合发展的深层脉络,厦工“思小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员们愈发真切地体会到乡村振兴和闽台交融的深厚意义。实践之旅虽暂告段落,青年的思考与行动却从未停歇。队员们将带着调研中收集的民情故事与创新构想,继续深耕细研,为两岸产业协同、文化共融共兴提供青年方案。当青年的智慧汇入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闽台故事必将续写更多精彩篇章,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同学们实践感想
平潭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两岸文化交流融合在平潭体现的淋漓尽致。通过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我们看到了平潭各个村落的风土人情,听到了台湾营造师和社区工作的故事,学到了平潭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和平潭为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一岛两窗三区”战略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所做出的一系列重要实践。平潭除了有海边美景,还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走进大坪村、钟门村、下厝场村,我了解到村落的发展以及社区工作者为乡村振兴所做的一切,让我深受感动。平潭不仅是联通两岸的桥梁,更是孕育希望的热土。我们青年大学生应当以所见所学为动力,为深化两岸融合、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贡献青春力量。
——23级传播2班张明珠同学
这次三下乡,我们走进村落感受两岸文化,走进博物馆接受多样文化洗礼,和村民交流体会文化传承,这些经历对我来说无比珍贵。在我满怀收获离开平潭的时候,岚岛的山海在我脑海里连成一片,这次三下乡让我懂得,平潭作为“两岸共同家园”,承载的不仅是地理上的连接,更是心灵的相通。我们这代青年,生在两岸交流日益密切的时代,更应像平潭的风一样,打破隔阂;像平潭的礁石一样,坚定地扎根于民族的土壤,未来这段“岚岛记忆”会始终提醒我:两岸的距离,从来不是山海,而是心与心的靠近。
——23级财务管理1班王思玮同学
高考后初识平潭,眼中唯余白浪逐沙、风车摇曳的海岛画卷,美则美矣,终是浮光掠影的过客之叹。而今重访,方知这方土地承载着“一岛两窗三区”的宏图远志——当脚步踏入海峡民间艺术馆,闽台文化交融的深意如潮水般涌来。
在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一件件两岸共有的带突棱陶罐、与大坌坑文化高度相似的陶器遗存,无声诉说着南岛语族同源分流的史实。这些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闽台“文缘相承”的铁证。在海峡民间艺术馆中,闽台共有的藤编、贝雕、漆线雕静静陈列,千年文脉在方寸间奔涌。
昔日的平潭是游客眼中的“国际旅游岛”,今日却让我读懂其“两岸共同家园”的使命。这次实践,我看到的不仅是政策红利,更是以文化认同为基底的生活融合。文化是闽台融合的基因密码,它深埋于六千年前的陶片纹饰,跃动在今日少年的乡音童谣,更生长在台胞创业的田间与作坊。唯有激活文化根脉,方能铸就“两岸一家亲”的灵魂。
——23级汉语言2班黄微娜同学
教师实践感想
一群闪闪发光的年轻灵魂,将书本里的认知化作身体力行,在实践中懂得了变通,更在并肩中读懂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的深意。这些在真实土壤里扎根的成长,都终将成为大家行稳致远的底气。
——饶蔼灵老师
是海洋文明的浩瀚无垠,孕育了独特的地域精神。南岛语族馆的人类迁徙痕迹,清晰书写着“闽台一家”的亘古渊源。更难忘的是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深度对话:村书记描绘的振兴蓝图,台胞创业者扎根的热忱与梦想,社区营造师倾注的心血,社工们默默地耕耘,以及村民们淳朴的笑脸……共同勾勒出平潭乡村振兴的美妙画卷。
两岸交融、携手发展结出的累累硕果,清晰映照出共同家园建设的壮阔前景。山海为证,对这片土地的未来,充满无限期待!
——安妮老师
平潭几日,与学生走村入户,是堂鲜活的实践课。
钟门村的山海风光借政策东风起势,下厝场村靠文化特色聚起社工与营造师的合力,大坪村的红色资源带路,每个村落都在写自己的发展答案。
学生们一起走访、记录,慢慢懂了:每个岗位的重量,每份成绩的背后,都是实打实干出来的。作为思政教师和调研者,我愈发觉得:最好的思政课在田埂上,最生动的社会观察在烟火里。
——林雅霖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