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部穿越两千五百余年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中蕴含的处世哲学、人生智慧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指引和心灵慰藉。

《论语》是怎样一部书?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与《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及立身处世之道等。
为什么今天还要读《论语》?
《论语》是一部随时随地可以指导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本书,是一部可以让我们走向圆满人生的一本书。它不仅在古代备受推崇,在现代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慢慢感悟,细细品味。《论语》从西汉开始就已经成为了读书人必读的著作,元朝以后,科举考试都从“四书”中命题,使它在中国古代显得极其重要。在现代,《论语》对于研究孔子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更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资料。
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教科书,今天也成了厦门工学院师生的必修课。

《论语》中的智慧与启示

01-君子不器
·来源及释义:出自《论语·为政》。君子不应如器皿般固于单一用途,而应博学多才、修养全面。
·历史故事:
1.子贡的“瑚琏之器”。子贡曾问孔子:“赐也何如?”(您觉得我怎么样?)孔子答:“女,器也。”(你是一件器具)。子贡追问:“何器也?”孔子说:“瑚琏也。”瑚琏是宗庙中盛黍稷的贵重礼器,象征子贡的才能如礼器般珍贵,但孔子借此暗喻其局限——虽精于外交与经商,却未达“不器”的通达境界。
2.颜回的“不器”典范。孔子赞颜回“闻一以知十”,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且“不迁怒,不贰过”,将学问化为修养。颜回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体现了超越物质局限的精神境界,是“君子不器”的化身。
·学校育人理念:学校大力倡导“全人教育”,强调打破学科壁垒,融汇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与艺术素养,培养具备跨界整合能力和综合视野的未来人才。
02-有教无类
·来源及释义:出《论语·卫灵公》。指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
·历史故事:1.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教育被贵族垄断。孔子首创私学,提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即只要学生奉上象征诚意的“十条干肉”(束脩),无论出身皆可入学。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性本善且可通过教化改变,为“有教无类”提供哲学依据。
2.子贡辩“杂”。南郭惠子质疑孔子门下鱼龙混杂,子贡以“良医之门多病人,櫽栝之侧多枉木”比喻:教育者应包容各类求学者,以教化矫正其不足。
3.贤愚兼收。颜回“闻一知十”,高柴(子羔)却被孔子评“愚”,但经教化后“善为吏”。
·学校育人理念:学校以“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为教育理念,以“博雅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为人才培养模式,以“明志、博学、修身、力行”为校训精神,以“追求卓越教育”为目标,激励全体师生员工为之努力奋斗。
0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来源及释义: 出自《论语·雍也》。自己渴望立足社会,亦应助人站稳脚步;自己追求事业通达,也应助人携手共进。
·历史故事:孔颜乐处。子贡问仁,孔子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颜渊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却“不改其乐”。孔子赞其“贤哉回也”,因其将“立己”聚焦于道德修养,以“克己复礼”立身,同时以谦和态度影响同门(如指导子贡),践行“达人”之责。颜渊早逝后,孔子悲呼“天丧予”,足见其作为“立己达人”精神载体的分量。
·学校育人理念:学校培育学生涵养“服务型领导力”,秉持利他之心,超越零和竞争,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积极回馈社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0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来源及释义: 出自《论语·为政》。仅学习而不思考,易陷入知识堆砌而迷失方向;仅思考而不学习,则易流于空想而缺乏根基。
·历史故事:学琴于师襄。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十日不换新曲。师襄子多次建议进阶,孔子却坚持逐步深化:先掌握技法,再领悟神韵,最终参透作曲者(周文王)的人格精神。反复练习(学)与深度反思(思)的结合,使孔子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文化理解,彰显“学思相济”的治学态度。
·学校育人理念:学校鼓励学生成为“积极的思考者和勇敢的提问者”,倡导以批判思维审视知识,以深度学习构建体系,拒绝被动接受,走向认知自主。
0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来源及释义:出自《论语·子罕》。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易被表象迷惑,有仁德的人能保持内心平静与豁达,勇敢的人面对挑战依然坚定从容。
·历史故事:1.陈蔡绝粮。孔子周游列国时,被陈蔡两国围困荒野,断粮七日,弟子饥病交加,甚至有人质疑“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坚持“弦歌不衰”,并教导弟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孔子以仁德化解生存焦虑,将个人安危置于道义之后,因心怀“爱人”之仁,故无个人得失之忧。
2.夹谷会盟。孔子任鲁国“相礼”,赴齐鲁会盟。齐人设伏企图劫持鲁君,以莱夷武士持兵器逼近。孔子提前部署军队,以“文事必有武备”预判风险,登坛斥责“非礼”,指挥士兵反击,逼退齐军,收复汶阳三地;以洞察破阴谋(不惑),以道义驱行动(不惧),彰显智勇合一。
3.三友渡河。孔子与弟子遇老者求救,子路欲泅水(勇),子贡欲雇船(智),颜回制竹筏送人(仁智勇合一)。孔子借此说明:仁心驱动智慧,智慧指引勇气,三者不可割裂。
·学校育人理念:学校提倡学生锤炼理性认知、情绪稳定与行动魄力,以清醒的头脑、温暖的心性和无畏的勇气,迎战AI时代中的复杂变局。
0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来源及释义:出自《论语·里仁》。见到德才兼备者,应主动学习、力争并肩;见到不足与过失,则需反求诸己、引以为鉴。
·历史故事:1.子夏读书受训。子夏读《诗经》后向孔子夸耀心得,孔子却批评他“只见其表,未见其里”,以“入室探奥”为喻,教导学问需深入本质而非浮于表面。此故事体现孔子对“思齐”需实质化的要求。
2.子贡护师。叔孙武叔贬低孔子时,子贡以“宫墙之喻”反驳:“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彰显对贤者的捍卫,亦是对“思齐”精神的践行。
·学校育人理念:学校鼓励学生在多元文化与价值观交融的环境中,始终保持谦逊开放的心态,善于借鉴他人之长、反思自身之短,实现持续自我超越。
07-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来源及释义:出自《论语·述而》。以真理为志向,以德行立根基,以仁爱润泽心灵,以“六艺”涵养才情。
·历史故事:1.孔子周游列国14年,虽屡遭拒斥(如宋国司马桓魋伐树追杀),仍坚持宣扬仁政,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彰显对天命的信念。
2.子贡葬狗。家犬死后,嘱子贡“以席裹之,无使其首陷于土”,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3.精通六艺。孔子带弟子习射于矍相之圃,“观者如堵墙”,且“弋不射宿”,专射飞鸟以示技艺求精。周游列国时亲自驾车,路遇隐士长沮时被问“执舆者为谁”,印证其御术娴熟。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展现艺术修养。
·学校育人理念:学校推行“博雅教育”,主张教育不仅传递知识,更需塑造品格、陶冶情操、强健体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时代卓越人才。
08-敏而好学
·来源及释义:出自《论语·公冶长》,聪明而又喜欢学习。
·历史故事:1.孔子师项橐。七岁神童项橐设路障问孔子:“城避车还是车避城?”孔子答“车避城”,项橐反驳:“城岂能移动?”孔子顿悟,当即下车行礼并拜其为师。此事载于《史记》,印证孔子践行“下问”之德。
2.太庙问礼。孔子入鲁国太庙祭祀时,对每一项礼仪细节均向守庙人请教。弟子不解:“您熟知周礼,何必再问?”孔子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此即《论语》·八佾》所载“子入太庙,每事问”。
·学校育人理念:学校将“敏而好学”这一传统教育理念深度融入其现代育人体系,通过创设独特的文化节日、推行书院制、开展智慧教学等特色活动,培养敏学善思之力,营造“可敏可学”的校园生态。
开始你的《论语》阅读之旅吧!
《论语》不是一本枯燥的古籍,而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它穿越千年时空,依然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无论你是想要提升自我修养,还是寻找处世智慧,抑或是单纯想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论语》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开卷有益,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一起阅读《论语》,与孔子及其弟子对话,汲取千年智慧,指导当下生活。相信读完《论语》,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加明智、从容和有力量。
期待你在《论语》的世界里,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多好书尽在厦门工学院图书馆“云阅读”版块,请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