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丨非遗创艺社开展传统灯笼文化工艺制作活动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贴近学生生活,近日,学生社团非遗创艺社组织开展传统灯笼文化工艺制作活动。本次活动以“简化工艺、保留内核”为核心思路,吸引众多学生参与,在动手实践中推动传统灯笼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灯笼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起源于西汉时期,历经千年发展,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承载着驱邪纳福、团圆吉祥的文化寓意,是节庆场景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但传统灯笼制作工艺复杂,涉及榫卯结构、精细裱糊等工序,较高的门槛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为此,非遗创艺社对制作流程进行优化,将复杂工艺简化为“框架组装、纸张粘贴、创意装饰”三个核心步骤,选用简易木质卡槽框架与易操作的装饰材料,降低参与难度的同时,完整保留灯笼的文化内涵与核心造型。

活动现场,社团指导老师首先为参与学生讲解传统灯笼的历史渊源、文化寓意及简化后的制作要点,从框架拼接的角度对齐,到宣纸粘贴的平整度控制,再到绒球、流苏等装饰的搭配技巧,逐一进行细致演示。讲解结束后,学生们迅速投入制作,或专注拼接框架,或仔细挑选带有传统花纹的宣纸,或相互交流装饰创意,现场氛围热烈有序。经过近两小时的实践,原本零散的材料逐渐转变为一个个造型精致的兔子灯笼——兔形设计呼应传统吉祥寓意,柔和的灯光透过宣纸,尽显传统工艺的雅致韵味。不少首次接触灯笼制作的学生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不仅掌握了基础制作技巧,更深入了解了灯笼背后的文化故事,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一步提升。

非遗创艺社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是社团探索“传统文化年轻化传承”的一次尝试,通过简化工艺降低参与门槛,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未来,社团将继续围绕非遗文化主题,策划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内落地生根,助力学生在传承中创新,让古老文化在青春视角下焕发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