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培训|厦门工学院第十二、十三期急救员培训圆满落幕
为系统提升师生应急救护专业能力,构建平安校园安全防护体系,同时为即将举办的马拉松赛事筑牢“生命守护屏障”,厦门工学院第十二期、第十三期急救员培训分别于10月25日、11月2日顺利完成全部培训内容,圆满落下帷幕。本次系列培训以“生命救援”为核心,通过专业系统的理论授课与实操演练,向参训师生传递急救知识与技能,为校园注入坚实而温暖的安全力量。

培训特邀红十字会专业讲师团队授课,课程内容聚焦应急救护核心要点,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在心肺复苏(CPR)教学环节,讲师重点阐释了急救“黄金四分钟”的重要意义,从环境安全评估、患者意识判断、救援呼叫与120拨打,到患者体位摆放、衣领腰带松解等基础准备工作,逐一进行标准化讲解。针对胸外按压操作,讲师明确要求以掌根按压患者胸骨中下段,保持每分钟100-120次的按压频率;开放气道环节采用仰头抬颏法,清除口鼻异物后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时长1秒,连续2次后即刻回归胸外按压,严格遵循“30次按压+2次呼吸”的循环流程,直至专业救援人员抵达现场。

在创伤包扎技能培训中,讲师结合常见意外伤害场景,详细演示了螺旋状包扎、交叉包扎等常用操作方法,强调包扎前需在伤口处铺垫敷料,缠绕过程中需控制松紧度,以不影响肢体血液循环为准则,末端通过打结或胶布固定确保牢固。理论讲解结束后,参训学员分组开展实操训练,讲师全程巡回指导,针对操作中的细节问题进行逐一纠正,帮助学员熟练掌握动作要领,确保急救技能的规范性与实用性。

此外,培训还涵盖海姆立克急救法、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操作等关键内容。讲师通过真实案例分析、现场示范教学等方式,让学员深刻理解急救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掌握“按压胸膛、操作AED、包扎伤口”等核心救援技能的实操要点。

经过系统培训,参训学员全面掌握了心肺复苏、创伤包扎、海姆立克急救法及AED使用等关键应急救护技能,应急处置能力与安全防护意识得到显著提升。此次急救员培训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师生搭建了学习急救知识的专业平台,更推动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安全理念在校园落地生根。

下一步,学校将持续聚焦校园安全建设,常态化开展各类应急救护培训活动,鼓励更多师生参与其中,将急救知识转化为守护自身与他人生命安全的实际能力。期待更多师生成为“生命守护者”,在意外来临时能够“敢出手、会出手、善出手”,用专业技能为生命保驾护航,共同营造安全、和谐、温暖的校园环境与社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