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7日下午 ,厦门工学院国学院与教师进修学院联合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荀子与儒家伦理的突破”的传统文化元典系列讲座。讲座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华侨大学孟子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毛朝晖教授主讲,国学院院长张滇波主持并致开场词。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和学界人士参加。
毛教授著有《唐文治与学堂经学的改革》(2022年)、《荀子伦理学的突破》(即出),发表中英文论文40余篇,目前主要致力于儒家伦理学的现代重构和传统经学的现代转型研究,本次讲座即是他多年研究的一个成果体现。他认为,儒家伦理是儒学的一个重要面向,如果以西方伦理学作为互鉴的视角,那么儒家伦理应该被认定为一种美德伦理学,这是因为儒家伦理从孔子以来就一种以“仁”为根本的伦理学(ren-based ethics),这凸显了道德主体性,也就是美德伦理学“基于行为者的”的根本原则。就这一点而言,儒家伦理的基调是美德伦理学。荀子伦理学在本质上是要解决欲望的合理性和利益分配的客观性问题,这是之前的儒家伦理非常薄弱的一个领域。即便如此,荀子并没有放弃美德伦理学的基调,只是在“儒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上提供了功利主义的辩护,强化了儒家伦理的实用性和客观性,有效回应了战国后期“儒学无用论”的指控,完成了早期儒家伦理的一次理论突破。
就此,在讲座中,他从“从儒学谈到儒家伦理”、“何谓‘儒家伦理’”、“儒家伦理的美德伦理学基调”、“儒家伦理的实用取向与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向度”、“荀子伦理学的突破”五个方面陆续深入进行讲述。毛教授指出,荀子伦理学在理论目标上一是正面肯定人的自然欲望,进而肯定对于利益的合理追求,二是从群体或政治视域考虑利益分配的伦理规范,由此发展了儒家的功利主义面向,由此提出性恶论(建立一种新的欲望理论来说明功利追求的合理性)、礼论(建立一种新的规范理论来说明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等建构方法。在讲座结束后,对此他也与现场听众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本次讲座从伦理学的范畴让大家对荀子的思想及其历史意义有了新的认识,从中也感受到毛教授作为一名学者的严谨、谦和、真诚的学术态度,从学问到人格,都对在场听众颇有生命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