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教育集团旗下 - 厦门工学院
传统文化元典
您现在的位置: 厦门工学院 >> 国学院 >> 国学教学 >> 传统文化元典 >> 正文
杨海文教授:孟子思想要旨及其现代意义
2025/4/11   浏览次数:9

 

 

2025年4月11日下午,厦门工学院国学院在工程坊404成功举办了传统文化元典系列讲座之性善、五伦与爱物——孟子思想要旨及其现代意义,讲座由全国知名孟学专家、中山大学杨海文教授主讲,国学院张滇波院长主持,国学院全体人员及学校学生80余人聆听了讲座。

 

 

 

杨海文教授以心态审美化、世态道德化、生态自然化为视角,充分阐释了孟子“性善”理论的现代意义。

 

杨海文教授首先阐释“善性与养心——心态的审美化”。杨教授认为:孟子是儒家心学理论的开创者,性善论是孟子学术思想核心。孟子“以心善言性善”,为心态审美化提供了本体依据。孟子讲心、寡欲,心、寡欲是心态审美化的工夫路径。杨教授展示性善论新的诠释视角,将诠释重点从善向美迁移,紧扣孟子“充实之谓美”、“见于面,盎于背”、 “理义悦我心”等,结合费孝通“美美与共”等文献,彰显性善是人快乐之源,强调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一种哲学力量,是善性的现实化所带来的审美效果。

 

 

 

其次,杨海文教授阐释了“五伦与平治——世态道德化”。杨教授认为“五伦定型于孟子”,因为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不仅明确了什么是“五伦”,而且界定了“五伦”之内涵。同时认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事,舍我其谁”,将孟子“身”上的天之所命和道德自信展现得淋漓尽致。

 

 

 

次,杨海文教授阐释了“爱物与无事——生态的自然化”。杨教授认为孟子最大的生态智慧是爱惜万物,孟子讲亲亲、仁民、爱物,三者都是仁的呈现,却先后次第不同。仁好比是水的源头,流出来的第一站是亲亲,第二站是仁民,第三站是爱物,必须先流到前一站,才能够接着流到下一站,这是“盈科而后进”的过程。杨教授将大禹治水时的“行其所无事”确立为爱物的最高境界。“无事”强调不要妄为、不能瞎折腾,此乃“为”的最高境界。杨教授引子产说鱼“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庄子和惠施辩“安知鱼之乐”等,讨论了“顺其自然,与万物为友,如何做一条真正的鱼”的问题,认为鱼只有有了自己的家园,有了自己的快乐,这条鱼才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鱼。一草一木,皆有庄严相。同时指出:与仁民爱物一样,《诗经》的“鸢飞鱼跃”,张载的“民胞物与”,二程的“万物一体”等,都是古代贤哲对于生态自然化的经典表达。

 

 

 

杨海文教授最后强调:“‘不忘初心’典出孟子”。孟子讲“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就是要求保持本心,不忘其初。希望大家“以道性善为本体,视执事敬为功夫”。

 

 

 

国学院学科带头人刘瑾辉教授在总结时向在场师生介绍了杨海文教授的学习经历、学术背景、学术成果等,认为杨教授是当今孟学领域标杆性学者,“有功于孟学”,其在孟学领域至少有四方面的贡献:第一是在文本研究与现代诠释方面贡献大,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和重点项目《汉唐孟学研究》,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编孟子正义》;第二是在思想体系与系统性建构上贡献大;第三是学术普及及传播贡献大;第四是跨学科研究视野非常宽广,推动学界深化对儒家伦理的理解。

 

 

 

在互动环节,杨海文教授细致回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讲座在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厦门工学院 - 国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www.xit.edu.cn 闽ICP备12018893号-2 闽公网安备 350211020004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