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同行”人物专访篇①|林华忠书记:澳角潮声吟振兴 青春程

时间:2025-07-18浏览:14

前言:

为记录新时代渔村带头人将个人追求融入乡村发展的奋斗历程,厦门工学院机械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渔光同行”实践队特别推出人物专访系列栏目。该系列采用沉浸式深度访谈形式,还原澳角村典型人物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乡村治理中的心路历程。该栏目聚焦澳角村村民真实的奋斗故事,既展现他们在乡村建设中的亮眼成果,也记录面临发展抉择时的思考与突破。这些扎根澳角沃土的奋斗故事生动诠释了“强村有我”的担当,通过个人付出与乡村需求相融合的发展范式,为当代大学生与基层工作者提供兼具实践价值与借鉴意义的启发。

第一期受访者林华忠、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福建省东山县澳角村党委书记

在福建省东山县的澳角村,海浪轻拍海岸,诉说着渔村的变迁。这里,有一位深耕基层的“领路人”——林华忠,他扎根渔港,以初心为笔,实干为墨,带领村民绘就渔村振兴的动人画卷。在今年暑期,厦门工学院“渔光同行”实践队有幸走进澳角村,与备受群众爱戴的林华忠书记面对面,聆听澳角村的发展故事。

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澳角缘”

总书记的到来,是澳角村发展的‘动力源’。”林书记回忆,2001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访,以福建省省长身份召开座谈会,指明“农村政策会逐年向好”,为渔村发展注入信心。20241015日,总书记再次莅临,在新海大道千丈亭旁,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书记介绍他时,总书记亲切伸手,他满怀激动地迎上去说:“总书记好,欢迎来到澳角村 。”随后总书记关切询问东海与南海交汇处生态、海湾垃圾清理、旅游业发展以及新海大道区域从民房改为民宿、村民生活改善的情况,对此我一一进行了汇报。此次考察不仅是对澳角村过往工作的检视,更赋予了村民们继续奋斗的动力。


电商与捕捞的“双向奔赴”

渔港码头,是澳角村产业转型的“主阵地”。来到渔港码头,林书记阐述,“这里的四个棚区,既是交易市场,也是咱向大海讨生活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关心电商、捕捞产业,这给我们吃了‘定心丸’。”林书记介绍,码头划分海鲜交易市场、干品区、电商直播平台,形成全链条产业。与电商从业者交流时,总书记询问产品细节、祝愿生意兴隆,这份关注让“澳角海鲜”加速触网,拓宽销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澳角的重要讲话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我们澳角时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村级党组织要发挥火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这为我们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林书记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时说到,“时隔23年,总书记再回澳角村,看到澳角村的变化深感欣慰,还提起与夫人结婚那年放婚假来东山旅游,第三天两人就因各自的工作原因回岗,婚假才2天,总书记这份敬业咱党员得好好学”。总书记还关心孩子教育问题,问村里离学校的远近。此外,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他对乡亲们说,乡村振兴还是要发扬优势,做好“海”的文章。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正如总书记寄语,新时代新征程上,澳角村的未来,必将是渔村更兴旺、农民更幸福的火热图景。”


林书记对青年的深情寄语

林书记表示,青年一代是未来的希望,他结合自身经验与对青年群体的深入了解,从多维度为青年成长指引方向。”在教育成长,“我常跟年轻人说,在学校得珍惜时光,多跟同学处好关系,这都是以后的资源!他强调高等教育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劝勉大家珍惜在校时光,要“厚脸皮”,学会主动表现自我;谈及体育锻炼,点明体育锻炼能强体魄、拓思维,为职场考核等筑牢基础;谈及家庭时,“家庭氛围太关键啦,父母做好榜样,孩子才能长成善良、有担当的人!”他指出一个好的家庭氛围的重要性,强调家庭教育是成长的“土壤”,和谐环境能培育出更具温度的灵魂;在社会贡献上,他还呼吁做力所能及善事,传递善意让世界更美好;在成长进阶中,“我总说要记日记、常总结,犯的错、做的好事都记下来,每年翻一翻,进步看得见!”他提醒要常反思、持续学习,借记录与复盘,将经历转化为进步的阶梯人生价值层面,他倡导青年为家国贡献力量,重视精神财富积累;在心态层面,他倡导青年持阳光心态,善用吸引力法则,不纠结小事;在处事准则方面,他还强调凡事需有预案,做最坏打算,可承受则行,涉法或不可承受则止,做事前需考量周全、备足准备,筑牢前行的“安全网”。

这些寄语,从成长的不同切面,为我们点亮灯塔,指引着青年在逐梦路上,既修学识能力,又塑品格心态,以担当与智慧,奔赴更辽阔的未来 。

结语

从总书记的关怀指引,到林华忠书记的实干笃行,澳角村的每一步,都写满奋斗与希望。这座渔村,正以生态为笔、产业为墨,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而这份澳角故事,也将激励更多基层奋进者——只要锚定方向、携手实干,小渔村也能绽放振兴光彩,绘就属于自己的幸福长卷。

这方热土上的奋斗篇章,更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坐标。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正期待你们以学识为帆、以理想为舵,把智慧播撒在需要的地方。不必困于庙堂之高的执念,脚下的泥土、身边的群众、待解的难题,皆是成长的课堂。像澳角村的建设者们那样,敢想敢闯、善作善成,让青春在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行中,绽放出比浪花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