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同行” 人物专访篇⑦|林湖斌:电商点亮渔乡路,民宿融情乡脉兴

时间:2025-07-24浏览:10



为记录新时代渔村带头人将个人追求融入乡村发展的奋斗历程,厦门工学院机械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渔光同行”实践队特别推出人物专访系列栏目。该系列采用沉浸式深度访谈形式,还原澳角村典型人物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乡村治理中的心路历程。该栏目聚焦澳角村村民真实的奋斗故事,既展现他们在乡村建设中的亮眼成果,也记录面临发展抉择时的思考与突破。这些扎根澳角沃土的奋斗故事生动诠释了“强村有我”的担当,通过个人付出与乡村需求相融合的发展范式,为当代大学生与基层工作者提供兼具实践价值与借鉴意义的启发。

第七期受访者 林湖斌

东山县澳角村四屿民宿创始人

海鲜电商创业者、海上旅游基地负责人


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的海岸线上,一家民宿的灯光与海浪声交织成独特的渔村韵律。这家民宿的经营者林湖斌先生正用电商与文旅的跨界思维,为这座古老渔村注入新的活力。2016年在微信朋友圈吆喝海鲜,到让澳角海鲜通过直播间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再到打造集吃、住、玩于一体的民宿,他用十几年光阴,在海洋与陆地之间架起一座 “活力之桥”。今年暑期,厦门工学院“渔光同行”实践队走进澳角村,倾听林湖斌先生用新业态串联起渔村生活,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海浪声中落地生根的故事。


01从海鲜电商到海岛民宿:创业的转型之路


2016年涉足海鲜电商时,微信朋友圈是林湖斌先生最初的阵地。他靠着线上接单、快递直发,将澳角村的海鲜源源不断送往全国各地。“但疫情来了,抖音直播火了,光靠朋友圈不行了”,疫情期间,线上流量格局悄然变化,新的线上渠道逐渐兴起。林湖斌先生敏锐捕捉到趋势,从最初的零星订单到后来的批量成交,线上渠道慢慢成了海鲜销售的主力。

转折藏在与网友的互动里。“后来发现有很多人看到澳角有这么美的风景、渔村生活,就想来体验”,这份藏在屏幕后的期待,像一束光照亮了新的方向,催生了他打造民宿的想法。2023年,民宿项目在澳角村海岸边落地,他想做的远不止提供住宿,“是让大家真正摸到澳角村的肌理,闻得到海腥气、看得见渔网纹、尝得到刚上岸的鲜”。

实践队队员与林湖斌先生访谈交流

如今,线上积累的客源成了民宿的常客,而在民宿体验过现捞现吃、出海捕鱼的游客,回去后又成了海鲜电商的回头客。电商为民宿带来人气,民宿为电商沉淀口碑,一个相互滋养的闭环,在澳角村的海浪声里慢慢成形。


02从载史船木到入怀海景:感受着澳角肌理

走进民宿,渔村的岁月感从船木里漫出来。“像你们现在坐的椅子等,它是在海上最少20年泡在海水里才拿出来的,几十年不会坏的”,林湖斌先生说的船木,正是茶室的桌板、座椅的骨架,重得需双手抬动,却也因此格外耐得住时光磨洗。角落那个1400多斤的物件带着厚重的历史感,乍看像座小炮台。“今年初赵龙省长来用餐时路过,特意停下问起它的来历。这可是咱们澳角渔业的‘老骨头’,从木船时代撑到钢船时代,每处锈迹都是故事。” 原来这是旧木船的轴承与螺旋桨组件,内里藏着两百多斤铜、几百斤锡,粗大的螺丝孔里,全是澳角从摇橹木船到轰鸣钢船的渔业变迁史。

民宿的设计总在与海对话:落地窗把海景拉进房间,清晨浪声与归船马达一同涌来;船木茶桌上,本地茶香混着海风的咸;早餐的地瓜粥配小鱼干,冒着渔民家灶间的热气。这些船木、光影与烟火,让民宿成了渔村的缩影——船木载着过往,海景映着当下,等着游客用指尖、味蕾与耳朵,读懂藏在细节里的故事。

实践队队员与林湖斌先生访谈交流


03破局与生长:乡村振兴里的渔村实践


经营民宿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农村的地没有国有土地证,贷款难,初期全靠现金流撑着。”而乡村振兴的金融政策解了燃眉之急。线上运营的挑战并不小。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四屿民宿,团队坚持直播民宿日常与海上乐趣,同时持续优化服务链,“好评率上去了,曝光自然就多了。”如今,民宿的客人里,三成是从直播间“追”来的,住过的游客又成了海鲜电商的回头客,“这就是新业态的魔力。”


谈及未来,林湖斌先生望着远处的海域:“总书记说‘做好海的文章’,我们就从保护海洋开始,把绿色产业做深。让游客来了能住、能玩、能回味,这就是乡村振兴的样子。”


04浪潮与新生:澳角渔村中的活力密码


从旧船木里的渔村记忆,到林湖斌先生用电商与民宿编织的新图景,澳角村的故事里,藏着渔民后代对故土的深情,也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守护渔村文化,不仅是留住船木的纹路、海浪的声音,更是让古老渔村在时代浪潮中找到新的坐标。

当代青年走进乡村,带着对海的理解扎根,就像林湖斌先生这样,既珍视船木里浸着的岁月,也互联网的镜头讲好新故事。正如船木耐住二十年海浪方能成器,乡村的蜕变也需扎根土地、顺势而为,方能让渔村的烟火气,在新业态的滋养中绽放更持久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