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留学为阶,跨界而进
刘凯煌研究生求学征程中的成长轨迹
#11
●●●
校友介绍

姓名:刘凯煌
年级专业:18级广告学
录取院校:哈萨克斯坦法拉比国立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
校友 · 事迹
课堂里偷学的「生意密码」
大三那年在广告心理学课上,林淑琴老师敲着投影仪说:「广告人要会读人心,就像商人会看账本。」我偷偷在笔记本里画家里服装店的动线图,把「受众注意力轨迹」套成顾客逛店路线,建议母亲把爆款裙子挂在收银台对面——后来那条滞销的丝绒裙,竟成了回头客必问的「收银台款」。现在想,这像极了食堂的酸辣粉,辣得人冒汗却总惦记,原来课本知识和生意经真能熬成一锅热汤。
林老师的广告心理学与实践课更像「生活解码器」。她让我们分析超市酸奶柜的陈列逻辑,我蹲在自家便利店数了三天客流,发现带孩子的妈妈总伸手拿第三层的低糖酸奶。这个发现被我写成课程报告,母亲照着调整货架后,那款酸奶月销量涨了两倍。最难忘她带我们用「情感锚定理论」设计中秋礼盒,我把家里月饼盒改成「可折叠灯笼」,那年中秋的订单里,有三分之一是冲着「能当灯笼的盒子」来的——原来书本里的「理论」,不过是把生活看得更透的眼睛。
跨境客服台的「生存算术」
毕业后在莆田的电商公司,三千五的月薪像本算不清的流水账。给德国客户垫付退货运费的那个月,我在出租屋煮了一周的白粥,对着Excel表核账时突然感谢大学蹭的《基础会计》——幸好记得「汇兑损益」,才没被欧元汇率坑掉半个月饭钱。有次为解释「跨境物流延迟」,我给乌克兰客户拍了港口集装箱的延时视频,配文用了林老师教的「场景化叙事」:「这是你的包裹在海上看的第23次日落」,客户回信说「第一次觉得等待有了温度」。
最崩溃的是俄乌战争初期,一批发往俄罗斯的儿童绘本卡在海关。我每天给家长们发「物流日记」,把母校教的「危机公关」拆成白话:「就像你点外卖显示『骑手正在取餐』,我们得让客户看见进度条。」后来家长们自发在邮件里分享育儿故事,竟把焦虑的等待群变成了「跨国育儿交流会」。离职前撕走工位上的「月度服务之星」奖状,边角还沾着咖啡渍,我突然懂了:工资虽低,但那些隔着屏幕的耐心,早成了比钱更沉的行李。
在阿拉木图的「双语课堂实验」
来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读研,行李箱里装着两本书:英授的《教育管理》和父亲的《中亚贸易手记》。第一次在孔子学院讲「广告思维与教学设计」,我卡在「如何用俄语解释教学节奏」,直到看见窗外哈萨克族学生戴的民族刺绣,突然想到用冬不拉琴弦的振动规律类比——下课时有学生摸出琴弦说:「老师,原来教育和我们的民族音乐一样,要弹到人心上。」
现在每周给本科生带英语授课的「跨文化沟通」,我总把家里电商店的「差评处理」搬上讲台。让中国学生扮「收到错版书的顾客」,哈萨克斯坦学生当「客服」,用英中双语模拟沟通。有次中国女孩举着「印反封面的教材」叹气,哈萨克斯坦当地男学生突然用英语讲起自家毡房民宿的差评故事:「有客人说毡房里没有Wi-Fi,我爸爸就教他看星空当导航。」那一刻教室突然安静,我在黑板上写下:「做生意也好,教书也罢,都是在给别人的问题找星星。」课后哈萨克学生塞给我一块马奶疙瘩,用英语说:「老师像我爷爷谈生意时遇到的『懂弦外之音』的人。」

想对穷学生说的「土味等式」
就像我家楼下的烤包子店,有人只要羊肉馅,有人偏要加洋葱——专业是那层面皮,选修课和打工经历是你包的馅,香不香全看自己会不会调味。
如果能对刚毕业的自己说句话,准是:「别嫌赚得少就慌了神。当年在客服台为五欧元磨半小时嘴皮,和现在在阿拉木图课堂上为一个文化梗查三小时资料,其实都在织同一张网——网的名字叫『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往期
回顾
#01. 校友故事|高山村的“归巢人”,杨梅香的山乡逐梦
#02.校友故事|梦想照进现实,何俊贤的创业征程
#03.校友故事|立足专业,黄家宝的编程技术与教育征程
#04.校友故事|以校园为基筑职场高峰,赵雅婷的职场奋进路
#05.校友故事|扎根港口行业,陈洋的成长历程
#06.校友故事|扎根雪域高原,林海滔的创业征程
#07.校友故事|从学霸到创业者,郑紫嫣的电商征途
#08.校友故事|教育梦,林凡淇的人民教师传承之路
#09.校友故事|从校园到职场:陈俊娜的多元成长之路
#10.校友故事|深植乡土,向阳而生 ——广告学子李林静的融媒体成长之路
—END—
排版:黄棋
初审:张付新
复审:张伟清
终审:陈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