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从课堂到职场
杨小芳的“设计温度”与人生底色
●●●
校友介绍

姓名:杨小芳
年级专业:21届广告学
就业单位:上海凯诘电子商务——创意部
校友 · 事迹
在母校求学的四年,如同一幅徐徐铺展的画卷,而杨小芳说,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大三那堂“平面设计综合实践”课。那门课没有停留在软件操作或版式规则上,而是轻轻推开一扇窗,让她第一次触碰到设计的本质——设计,是为解决问题而生。老师那句“好看只是表象,有用才是根本”,至今仍在她心中回响。从那以后,无论是做海报还是品牌视觉,她都会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给谁看?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对方做什么?”这不是技巧的堆叠,而是一场认知的觉醒。老师没有教她某个工具怎么用,却给了她一把“做对设计”的钥匙——原来,真正的好设计,不是孤芳自赏的艺术品,而是能落地、能沟通、能传递力量的桥梁。
真正重塑杨小芳思维方式的,还有蔡丽煌老师组织的那场心理活动课。没有枯燥的理论,只有一次次需要协作完成的互动体验。从任务分工到共克难关,她第一次体会到,“合作”不是口号,而是真实的情感连接。原本只是点头之交的同学,在共同面对挑战的过程中,逐渐敞开心扉,建立起真诚的信任。这堂课让她明白,思维的差异不是隔阂,而是成长的养分。她学会了倾听,也懂得了包容。杨小芳感慨:“感谢蔡老师,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有温度、有活力的成长空间,让我在互动中学会理解,在碰撞中学会成长。”
校园运动会,是杨小芳青春记忆里最温暖的底色。赛场上奔跑的身影、震天的呐喊固然令人热血沸腾,但更让她铭记的,是那份超越胜负的团结。备赛期间,舍友自发陪练、互相打气;辅导员一次次送来水和鼓励;整个集体为了同一个目标拼尽全力,却从不执著于结果。她说:“那一刻我明白,有些经历的价值,本就不在奖状上。”运动会如同一张定格的快照,记录下学生时代最纯粹的友爱与团结,也悄然塑造了她重视团队、珍视过程的性格。
608宿舍的门被推开的那一刻,杨小芳的大学友谊故事便悄然开始。她们来自福建不同地方,却在初见时就生出“相见恨晚”的默契。四年里,她们从青涩懵懂到学会应对生活的奔波,彼此成了青春里最坚实的依靠。这份跨越地域的友谊,成为她大学时光中最珍贵的礼物。

杨小芳也始终记得16级学生会主席学姐。在一场校园晚会上,学姐手持话筒从容发言,那份自信像一束光,照亮了她曾经胆怯的内心。她第一次意识到,表达不是天赋,而是可以练习的能力。从那以后,她开始主动举手发言、报名参加社团,慢慢克服了与人交流的拘谨。这份因学姐而萌生的勇气,成了她一路走来格外珍贵的力量。
大学里最温暖的坐标,是食堂进门左手边的铁板烧窗口,和傍晚时分的操场。食堂阿姨总是带着亲切的笑容,隔着热气腾腾的铁板问她们“要不要多加点蔬菜”;而操场的晚风裹着夕阳的金色,她们并肩走着,聊着课堂趣事与未来憧憬。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拼凑成了杨小芳心底最温暖的记忆。

毕业后,杨小芳成为一名网页设计师。得益于在校期间扎实的软件训练与项目实操,她迅速适应了职场节奏。PS精修图像、AI绘制矢量图形、Figma协同设计……这些课堂上学到的技能,在工作中直接派上用场。面对客户的紧急需求,她能快速输出多版设计方案;响应式设计的原则,也让她能从容应对复杂场景。她感慨:“没有很多职场新人常有的‘技能断层’焦虑,这份从容,是母校给我的底气。”母校的课程,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在“做中学”,让她在职业起点上,走得踏实而坚定。
在职场中,杨小芳也曾一度为会议发言而紧张。但当她一次次克服不安、逐渐找到节奏时才发现,这份底气其实早在担任学生会负责人时就已悄悄埋下。那段经历教会她的,不只是组织协调的能力,更是面对挑战时的镇定心态。她常常想起营销课老师那句语重心长的话:“职场是残酷的,校园是美好的,请珍惜大学四年的时光。”当年课堂上轻轻落下的一句话,如今却字字刻在心里,成了她回望青春时最清晰的注脚。
如今的杨小芳,想对刚毕业时的自己说一句:“慢慢来,每一步都算数。”她始终相信,课堂上学过的每一门软件技能,认真啃下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为职场埋下的幸运伏笔。没有凭空而来的好运,只有藏在“认真”里的铺垫。她依然和校友们保持着联系。隔着时间与各自的生活,再聊起近况时,听到有人在新城市站稳脚跟,有人在热爱的领域深耕,有人把小日子过得满是烟火气——这种“彼此都在好好生活”的踏实感,本身就格外治愈。
如果让她给在校生一个建议,她会毫不犹豫地说:“大胆一点,多与老师们学习交流;明确就业方向,冲就对了。”她希望未来的学弟学妹,拥有“敢提问、会思考”的独立判断力。不被外界潮流推着走,能从纷杂的信息中拎出自己的方向。这份“不盲从”的清醒,会是他们未来对抗迷茫的重要底气。
如果要用一道母校的招牌菜来比喻她的人生,杨小芳会选择食堂的番茄牛腩面——汤头要熬得够久才够鲜,牛腩得炖到软而不烂才有嚼头。就像她期待的人生,不必轰轰烈烈,但求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在慢慢“熬”的过程里积攒味道,在平凡中藏着细碎的甜。

友惠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