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健,男,教授,文学艺术大类课程组专任教师。学历情况:1991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文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获哲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在深圳大学工作,历任文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艺术学部、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学科带头人、院长助理等;2015年-2017年挂职江苏省盐城市城南新区,任招商局副局长;2024年12月进入厦门工学院工作,现为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专任教师。为现当代文学和艺术学理论两个一级学科学科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客座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化学、艺术文化学、中国诗学、比较诗学和文学理论、艺术学理论研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副主席,深圳市南山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当代十三行汉诗创始人。
研究方向:艺术文化学、中国诗学、比较诗学、艺术学理论、文化产业
承担课程: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艺术文化学(研究生)、汉诗诗体创新研究、艺术美学、艺术评论与批评、文化创意、中外散文诗比较诗学、艺术创作论、论文写作、毕业论文设计
主要学术成果:
一、发表论文、专著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艺术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建构作用研究》(批准号:13BH081),结项成果入选“深圳学派建设丛书”(第六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分别在《文艺研究》、《艺术百家》、《民族艺术研究》、《文化艺术研究》、《艺术学研究》、《东南大学学报》、《艺术学界》、《晋阳学刊》、《深圳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文化学研究论文和艺术学理论论文多篇。个人著作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位置》(2008)和《艺术文化学导论》(2013)和《艺术文化学》(2016)为标志,三著出版后,被CSSCI等核心期刊引用多次,其中《艺术文化学导论》入选为艺术设计类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和艺术设计类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艺术文化学》入选由张道一教授任总顾问的艺术学教育丛书。
已经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高水平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20多篇,代表性论文包括《“文学性”及“文学性”新建构――文学的人类学省思》、《中华艺术精神的当代阐释》、《艺术文化的价值超越性》、《汉唐盛世文化与艺术的相互促成》、《当代中国的文化状况与艺术表征》、《当代中国艺术批评的三个转向》、《原始艺术在原始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艺术精神的潜伏性延续与复活》、《艺术价值结构与艺术价值嬗变》、《政治艺术化及其实现路径初探》、《全球化语境下的地方艺术和本土艺术》、《境界、意境辩――王国维境界说探微》、《梁启超的学问意旨与学术人格》、《湘湖文化与青年毛泽东》等。
主要专著包括《苏曼殊诗画论》(2001)、《深港散文诗初探》(2002)、《中国散文诗研究――现代汉语背景下一种新文体的理论建构》(2006)、《凝神注思――批评与探索的轨迹》(2006)、《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位置》(2008)、《深圳文化产业行业研究报告》(2012)、《艺术文化学导论》(2013)、《艺术文化学》(2016)、《艺术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建构作用》(2019)、《城市文化在流动与积淀中创新演进――以深圳的文化发展为例》(2021)、《中外散文诗比较研究》(再版,2020)、《守正出新――当代十三行汉诗评论集》(2023)等。
二、主持项目
2013年申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艺术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建构作用研究” (13BH081),已结项出版。2019年申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研究”(19BZW113),已结项。此外主持完成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两项,市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两项,结项评价良好。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主持多项横向研究课题等。
三、成果获奖
曾获得“纪念散文诗九十年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理论集奖”、第五届深圳青年文学奖、深圳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一、二、三届深圳大学学术创新奖、深圳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年度优秀著作奖、广东省“爱心”征文二等奖、全国散文诗大奖赛优秀作品奖、世界华文报告文学大奖赛优秀作品奖、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之星奖、2009中国散文论坛征文一等奖、我心中的香港全球华文散文大赛季军、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松竹体十三行汉诗获得国家版权局文字著作权、深圳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从事教育工作30周年纪念奖“、艺蕴中国・艺术教育创新成果展暨新时代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优秀成果一等奖、”我的城市,我的大学“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主题征文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