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重要分支,
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独树一帜。
它宛如一扇通往现实世界的窗口,
透过镜头,真实地展现出生活的百态,
自然的奥秘以及社会的万象,
让观众在光影交错间,
感受到真实的力量和深沉的情感。
纪录片《舞千年》
魏薪蕊 x 吴雅杰
本纪录片聚焦闽南传统舞蹈(拍胸舞、跳鼓舞、火鼎公婆)。通过对选题策划、拍摄过程、艺术表达以及伦理反思等方面的探讨。纪录片不仅记录这些传统非遗舞蹈在动作规范、表演流程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更深入挖掘了舞蹈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民俗文化到精神寄托,无一遗漏,充分展现了它们在时代变迁中不可替代的传承价值,旨在唤起大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为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
指导老师:迟丹 庄文莎
纪录片《夜曲》
詹光杰x杨忠嘉x尤嘉豪
夜校在我国已有百年历史,主要是学习专业技能的业余学校,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在近两年,一阵上夜校的热潮席卷青年群体,“白天上班,晚上上课”成为了一部分青年人的生活常态。本课题旨在记录在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的当下,青年人前往夜校学习的动机,从而展现当代青年人的精神需求与夜生活新方式。
指导老师:张骊
纪录片《拥抱我》
马雨轩
现代人养宠物,往往源于深刻的情感需求。宠物不仅是伴侣,更是情感寄托与心灵慰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宠物无条件的热爱与陪伴能缓解孤独,减轻焦虑,甚至成为对抗都市疏离感的“情感锚点”。影片筛选了四组来自不同年龄段的 “搭档”,通过记录梳毛、嬉戏、依偎等日常片段,呈现人与动物间纯粹而深厚的情感交流,每一幕都饱含着爱与信赖,展现出跨越物种的羁绊。
指导老师:赵家彤
纪录片《双城之渡》
刘述珩 x 张亦弛
纪录片《双城之渡》聚焦金门与厦门两地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交融,通过居民往来、节庆习俗、城市空间等细节,展现隔海相望却息息相关的“双城”图景。影片以金门视角出发,记录“小三通”重启后的人文往来,探讨在共同语言与历史记忆中,个体如何在双城之间寻找归属与认同。通过镜头讲述一段航程、一片海域、两种生活节奏下的真实故事,构建跨越地理与文化边界的理解与连接。
指导老师:赵家彤
纪录片《赶路人的月》
钟明薇x石瑞婷x邓嘉滢
纪录片《赶路人的月》主要聚焦于在厦门生存的年轻人,讲述他们选择在厦门生活的原因,探讨他们对于”卷“的看法,以及如何平衡生存和自我的问题。
指导老师:顾留章
纪录片《潮起澳头》
朱格坤
纪录片《潮起澳头》以福建翔安澳头村为拍摄对象,通过村史馆与侨史馆的实地走访与人物采访,追溯村落的发展脉络与侨乡文化的流转记忆。镜头穿行于村景、人群与展馆之间,记录历史的留痕,也呈现今日的活力与延续。影片试图在凝视这片土地的过程中,理解人们与故土之间绵延不断的情感与归属。
指导老师:顾留章
纪录片《一生一事》
梁媛x高晨曦
纪录片《一生一事》围绕“热爱”与“年龄的思考”,“迟暮之人,亦是少年,寻找一生所爱,专注一生一事”。记录以陈宝惜阿姨为主的老年戏剧团的故事,旨在表达热爱是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老年人来说,坚持热爱不仅是消遣娱乐,更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和价值的实现。通过后期剪辑成片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情更深刻热烈,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指导老师:冷莹莹
纪录片《古厝新生》
苏瑶瑶x吕奕霖
本纪录片主要通过记录陈劲奋一家修复古厝的故事,让观众了解闽南古厝的建筑风格,同时记录陈劲奋剪瓷雕的过程,让观众了解闽南传统“剪瓷雕”技术,了解闽南古厝的修复方式,以及让大家重新注视到逐渐消失的闽南古厝,注重保护逐渐消失的闽南古厝。
指导老师:冷莹莹
END
排版 :侯瑾
初审 :郝莹
终审:张佳蕊、张宇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