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 展演 · 特色活动
展演资讯
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课程展演(060)| 《传播社会心理学》课程成果线上展演
作者:学院办公室   文章来源: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  点击数:10  更新日期:2025/07/08 10:33:20


为展现传播学专业教学成果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厦门工学院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将于2025 年 6 月 2 日至 6 月 6 日推出2022 级传播学专业《传播社会心理学》课程成果线上展。本次展览通过 “厦工XIT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微信公众号面向公众开放,由任课教师赵家彤指导,2022 级传播学2班学生共同参与,聚焦社会心理学理论与现实议题的深度结合,呈现一场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知识盛宴。

一、课程亮点



《传播社会心理学》课程以 “培养社会认知与实践创新能力” 为核心,设置四大教学目标:

理论筑基:系统讲解社会认知、群体行为、人际关系等核心领域,涵盖焦点效应、囚徒困境、认知失调等经典理论;

实践赋能: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社交媒体自我展示、跨文化偏见等现实问题;

团队协作:通过 1-3 人小组合作完成调研与汇报,强化沟通协调与跨文化适应能力;


本次展览聚焦两大主题大类,展现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多元思考:

主题一:强烈的归属渴望

探讨“他人的目光如何影响我们”“群体思维”等子主题,分析个体对群体认同的深层需求,结合焦点效应、自我妨碍效应等理论揭示社交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主题二:亲善与对抗并存

围绕“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偏见形成”等议题,运用曝光效应、同理心理论等解析人际关系中的合作与冲突,审视社会困境中的人性博弈。


二、学生作品预览



展览将集中展示多个小组的原创成果,部分亮点提前揭秘:

《为什么会出现乌合之众?》(刘雅鑫、张霖、苟文瑞小组):结合群体极化理论,剖析网络舆情中的非理性行为成因;



《我们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马渊智懿、何悦童小组):从曝光效应与同理心角度,解读人际吸引的底层逻辑;



《他人的目光如何影响我们?》(和馨妍、焦雅棋小组):通过社交媒体案例,揭示焦点效应下的自我展示心理;



《如何跨越群体差异,实现相互理解?》(张艺文、郝玥杉小组):借助文化认同理论,探讨跨文化沟通的实践路径。



学生作品均基于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通过 PPT 汇报、视频展示等多元形式呈现,兼具学术深度与表达张力。





排版|孟乔

审核|王雅雯

指导老师|王凯、孙劝劝




厦门工学院 - 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www.xit.edu.cn 闽ICP备12018893号-2 闽公网安备350211020004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