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 展演 · 特色活动
展演资讯
“王守桢印风”篆刻艺术展览隆重举行
作者:学院办公室   文章来源: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  点击数:11  更新日期:2025/10/28 10:21:56

守正出奇——

“王守桢印风”篆刻艺术展隆重举行


时间:2025.10.27-11.07

地点:厦门工学院源缘美术馆

主办单位:厦门工学院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王守桢印风工作室。

承办单位:非遗艺术创作坊、源缘美术馆、闽南石雕艺术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策展人:刘琴

参展作者:

王守桢

邓文乘  黄海燕   戴茹莹  吴建凡

林东山  林必枫   沈   净  林育云

李学渊  陈正权   郭书村  谢国伟

施纯铤  黄德樵   王世元  张旭辉

王守桢印风,是一个有独特艺术风貌的篆刻群体。

这次篆刻艺术展,是著名篆刻家王守桢老师及其十六位学生的师生联展。

王守桢老师从事篆刻艺术七十余年,从事篆刻教学亦有四十年。因此,举办一场篆刻作品展,展示王守桢老师的艺术风貌和印风群体的篆刻成果,是吾辈印风成员由来已久的共同心愿。

几十年来,王守桢老师专于印事,心无旁骛,博采众长,入古出新,为篆刻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注入新鲜的血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并用简明的语言,提炼为可依循可学习的规则,让原本看来高深莫测的篆刻有了明确清晰的标准,无论欣赏或学习,都有了凭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王守桢老师一直从事篆刻教学工作,随学众多,逐渐形成蔚为可观的王守桢印风篆刻群体。

这次展出的作品,印文内容上多为与时俱进、向阳向上的词句,让传统艺术形式散发出新时代的气息;篆刻技法上,则是充分体现王守桢印风的特点,结构疏朗明快、虚实相生,线条婉转挺劲,有书法笔意,又有金石刀味,令人耳目一新。

总之,王守桢印风的作品,无论灵动飘逸或浑厚苍劲,都具有强烈的辨识度,令人耳目一新。

本次篆刻展览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师生近距离感受篆刻艺术的方寸之美与金石韵味,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审美素养。让我们一起走进厦门工学院源缘美术馆,感受王守桢印风的魅力,感受同根同源的金石镂刻之美,感受至醇至雅的古典艺术之魅。


“王守桢印风”篆刻艺术品鉴沙龙

引爆学生热情

2025年10月28日下午,“王守桢印风”篆刻艺术展顺利开幕,我们特邀篆刻家王守桢先生莅临厦门工学院缘源美术馆为同学们带来一场生动有趣的艺术品鉴沙龙,师生共同探讨篆刻艺术的精妙。

活动伊始,王守桢大师便直言篆刻是一门“小众却不凡”的艺术——懂其美、能动手创作者寥寥,却在艺术与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点睛”之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国画创作中,一方印章或许就是意境的升华。王守桢老师以徐悲鸿为自己的珍贵收藏《八十七神仙卷》盖上“悲鸿生命”小印为例:画作落款题诗已尽抒意,可这四字小印,却将他对前辈作品的珍视与灵魂共鸣,凝于方寸间,让画面气韵陡升。

而印章的价值,更在“记录”与“传承”中凸显。王守桢老师又分享了“厦门地铁”印章的故事:印面之外,边款清晰记载着厦门首条地铁开通时,作者与朋友前去乘车体验,这是印章叙事功能的体现。相较于纸张的易损,石头材质让这份记忆得以长久留存,成为时光的“篆刻者”。

王守桢印风:

笔墨与刀石的灵魂碰撞


谈及王守桢印风,王老总结出三大鲜明特点,带听众走进金石艺术的核心审美:

第一点:印面舒朗。讲究“疏能跑马,密不透风”的布局原则,布局不局促,给人雅致舒展的视觉感;

第二点:线条融书法笔意。每一道线条都有书法的抑扬顿挫,如笔墨在宣纸上的提按转承;

第三点:刀石碰撞的“金石味(刀味)”。这是刻刀与印石博弈的痕迹,是篆刻区别于其他艺术的“身份标识”。

王老笑谈自己的学艺经历,年少时曾因不懂“金石味”、线条呆板无姿态,没少被其老师钱君匋先生批评。正是这份对“刀味”与“笔意”的较真,才让他对篆刻的理解愈发深刻。

初学者入门:

汉印为基,从险处下笔


针对年轻初学者如何入门篆刻,王守桢老师给出了清晰路径——从汉印入手,并牢牢把握三大要点:

中线定位:以印面中线为基准,把控布局平衡;

间隔均匀:文字与留白的节奏要和谐;

对称布局:在规整中奠定章法根基。

而“从险处下笔”的解读,更是充满哲思。创作时要把握“临界感”,如同茶杯在桌沿的微妙平衡 —— 既要有即将突破的动感,又不能失了分寸导致失误,这种险中求稳,正是篆刻艺术的张力所在。


刘琴老师在王守桢老师分享后,补充了中国艺术“松紧结合”的灵动之道——这在印章布局中便是“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疏处留白写意,密处文字精巧,一松一紧间,艺术的呼吸感跃然石上。

共品篆刻艺术之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随后,郭书村老师带领学生参观篆刻展厅,在一方方印章图案前,为大家解析篆刻艺术的疏密布局、风格传承与创作巧思。

展厅里既有“不忘初心” 等紧扣时代主题的篆书印章,也有《月色恬淡》《宝山圣泉》这类意韵雅致的作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她为《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解读了字的收放与虚实相生——有的字上松下紧,有的字紧收留出空处,让印面在“收放”间形成呼吸感。

郭老师还详解了汉印风格的 “满白文” 特点:中线对称、间隔均匀、布局工整,如同把四个方块字规整组合;而王守桢老师一脉的印风则是 “留空” 与 “血脉相连”,相对来说操作难度高,却在收放、高低错落中营造出疏朗灵动的气韵。

她还介绍了《龙虎声威》《文化自信》等作品,从单字收放、空间留白到刀痕体现的 “刀位”,让学生们在一方方印章的细节中,深入理解篆刻艺术“疏密相间、传承创新”的独特魅力。

篆刻不是冷冰冰的石头和刻刀,是能讲故事、有温度的艺术。要是你也觉得这 “石头玩法” 有意思,不妨也试试拿刻刀在石头上 “写” 点自己的故事!

欢迎关注~

END

摄影丨王静怡 褚春辉

编辑丨叶丽霞

审核丨王凯、刘琴


厦门工学院 - 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www.xit.edu.cn 闽ICP备12018893号-2 闽公网安备350211020004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