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必知必懂必会

发布者:蓝商悦发布时间:2025-09-15浏览次数:10


根据近五年考研政治真题及2025年大纲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备知识点可归纳为以下核心内容,涵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四大板块

一、唯物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何者为第一性、有无同一性),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二)物质观与运动观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有绝对性(客观实在性)与相对性(具体特性可变)。

(三)意识的本质与能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其能动作用表现为目的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等。

 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本质区别(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AI无社会性和创造性)。

(四)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自然与社会分化统一的基础,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在于遵循客观规律。


二、辩证法:联系与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总特征:联系与发展

1.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事物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2.发展的实质与过程性

 发展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过程性原理要求用历史眼光分析问题。


(二)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同一性是相对的(条件性),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性),二者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普遍性要求“一分为二”,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者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依据)。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2.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界限(如“碳中和”目标中的渐进与突破)。

3.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如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


(三)五对范畴与四大方法

1.五对范畴

 现象与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必然与偶然(科学研究需把握必然性)、原因与结果(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可能与现实(区分抽象可能与现实可能)、内容与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

2.四大辩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三、认识论: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发展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本质是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二)认识的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占有丰富材料并科学加工),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理论需具体化并接受检验)。

(三)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如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发展性),真理与谬误的辩证转化。

 价值评价的主体性(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差异),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实践的根本要求。

(四)认识运动的规律

 认识的反复性(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与无限性(实践发展无止境),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


四、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如文化传承的反作用)。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如资本主义国家的“普世价值”本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依据)。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如不同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路径差异)。

(三)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如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四)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社会变革的主体),英雄人物的作用受社会条件制约。


对应知识点必会题目已经同步发布在学习通“厦工考研政治”请各位同学务必多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