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 校友情 |校友叶明淯的感恩、赋能与共创之路

发布者:柯晶莹发布时间:2025-09-28浏览次数:10

厦工,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阿里,是我职场淬炼的课堂。今天回到母校,我想把这两段旅程中最真实的收获,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弟学妹。”925日,厦门工学院商学院2014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友叶明淯重返母校——他不仅上午见证了厦门工学院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揭牌的重要时刻,并受聘为该产业学院导师;下午,他又站上“创天下校友论坛”的讲台,以《感恩・赋能・共创:一位厦工人的成长之路与AI前瞻》为题,用一场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串联起青葱校园、火热职场与未来展望,为台下的年轻面孔注入满满的思考与能量。



感恩:厦工岁月里的“能力破土”

大二那年拉到的第一笔赞助,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叶明淯的分享从校园往事切入,彼时担任金融投资协会外联部副部长的他,为了给协会争取活动经费,反复打磨方案、多次登门沟通,最终拿下超出预期的赞助资金。“那次经历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BD能力、商务谈判技巧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在一次次被拒绝、又一次次重新敲门中练就的真本事。”

母校给予他的舞台远不止于此。从参与阿里巴巴“百城千校百万英才”项目签约,到阿里高管进校园演讲;从民生银行的校招实践,到各类学科竞赛的激烈角逐……他在实战中触摸行业脉搏,也更懂得了“团队协作远比单打独斗更有力量”。“是恩师们的信任、学校搭建的平台,像阳光雨露一样,让我这颗敢想敢试的种子,得以破土发芽。”这份深植于心的感恩,成为他日后选择“反向哺育”母校的最初源点。

二、赋能:从“被点亮”到“点亮他人”的角色蜕变

赋能,就像一场温暖的接力。我从厦工和阿里接过的光,现在要把它传下去。”叶明淯所理解的“双重赋能”,映照着他两段关键的成长轨迹:

母校的奠基之赋:在金融投资协会、创业者协会的社团经历,磨砺了他的组织协调与资源整合能力;学校搭建的各类实践平台,则让他提前对接行业前沿,孕育出那份独特的“敢闯敢试”的厦工基因。

反哺的传承之赋:如今已成为创业者的他,在讲座中倾囊相授——从职场避坑指南到创业心路历程,更带来了AI时代的“生存秘籍”:“静态的职业规划已经过时,我们必须具备动态适配的思维,把AI工具变为个人能力的放大器。”他结合在阿里生态的实战经验,细致讲解如何借助智能测评定位职业方向,如何通过虚拟仿真平台积累实战经验,为学子们提供了一套“用数据驱动成长”的新思路。

而更具份量的赋能,藏在当天上午的揭牌仪式中。由叶明淯牵线搭桥促成的“厦门工学院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正是“校企协同赋能”的鲜活范例。受聘为产业学院导师,意味着他将更深入地参与到学弟学妹的成长过程中。这所融合了阿里国际站优质资源的学院,旨在构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产业研究-社会服务”的闭环生态,为学子铺就一条从校园直通产业的“加速道”。

这份认可与责任,在下午的“创天下”校友论坛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在全体师生的见证下,厦门工学院副董事长、执行校长、校友总会会长李雄虎先生郑重为叶明淯颁发了“特聘讲师”聘书。 从“产业学院导师”到“特聘讲师”,双重的身份意味着双重的责任,也标志着他的反哺之路从单一项目拓展到了更广泛、更常态化的人才培养之中。


三、共创:一场跨越山海的温暖“双向奔赴”

从厦工学子到杭州校友会会长,身份在变,但‘共创’的初心始终未改。”作为厦门工学院杭州校友会的负责人之一,叶明淯早已行动起来:他搭建校友交流平台,试图帮助初到杭州的毕业生顺利“软着陆”;未来,他还计划推动更多创业项目与母校对接,让厦工的基因在更广阔的产业土壤中延续生机。

这场“共创”,更是校企协同的一个缩影。正如厦门工学院与阿里国际携手所展望的——以“新范式、新标准、新生态、新机制”打造高水平的产教融合样板。叶明淯的每一次奔走与连接,正是“厦工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从当年那个忐忑敲门拉赞助的青涩学子,到今天促成校企合作、受聘产业导师的创业者,叶明淯的故事里,藏着许多厦工人的成长共鸣——那些在校园里被点燃的勇气、被托付的信任、被锻炼的能力,终会积淀成走向远方的底气;而当我们羽翼渐丰,回馈母校、托举后浪,便成了流淌在血液里的自觉与担当。

这场以“感恩・赋能・共创”为名的秋日之约,不仅是他与母校之间一场深情的双向奔赴,更为厦工的产教融合与校友文化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未来,必将有更多厦工人循着这样的光,在各自的成长路上,写下同样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