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13日,建筑科学与土木工程学院“舟”游漳州实践队在吴少雄老师带领下,探访龙海国安玻璃钢船艇、福建能顺船业两公司,沉浸式感受船艇制造魅力。队员们还向当地小朋友科普龙舟文化,对话非遗传承人与孩童,在实践中触摸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为了解龙舟演变,实践队探访了曾制作龙舟的龙海国安玻璃钢船艇公司和福建能顺船业。首站在龙海国安,队员观摩龙舟制造全流程,近期完工的“海翔126”与可下水的“海神12号”,让大家直观感受船体精美与工艺复杂。

随后在福建能顺船业,队员见到渔船、沙船等,并观察船艇维护——从检修到调试,皆显工艺追求。队员由此体会到,无论造新船还是维护,都离不开技术把控与品质坚守。



1
四色跃波 古意燃楫
制作彩绘的过程中,码头长吴艺辉看着我们制作的彩绘,表示肯定并向我们阐述彩绘特点,如红波、红头是红龙,鳞甲艳得像团火;青波是青龙,绿得透着劲;白面是白龙,干干净净透着灵气;还有这大青,体型壮实,划起来稳得很!每一笔色彩里,都藏着老辈人的讲究。

2
舟行世纪 诚锚沧海
在福建能顺船业参观时,王华泓同学就企业相关情况采访了吴坤辉总经理。吴总介绍,企业从爷爷那辈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理念是品质至上、顾客至上、诚信、奉献;业务涵盖渔船等船型制造及船艇维护;还能满足相关行业船艇需求,助力区域船舶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3
沧舟铁喙 匠铸本真
龙舟钉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吴福宁因祖传手艺与对划龙舟的热爱,从划龙舟转向造龙舟,力求造得更快更好。在制造过程中,面临20米龙舟等新规格的技术难题,老守旧与新创新的争执以及国际化尝试效果不佳。为了保证传承的延续,便让龙舟保持原汁原味,保留特点—船头为鱼嘴头,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龙头。

4
舟魂五裂 彩祀匠牒
与龙舟模型制作者林伊星沟通交流时,我们得知了漳州龙海紫泥村龙舟造型独特,无龙头,船底由五片组成。其核心工序包括打底、制作弧形、船边造型,以及扒竹、龙舟水、箔等环节。而且龙舟上的彩绘寓意吉祥。像造舟技艺的话,则靠家族与师徒传承,将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家人手中。

5
舟底生蝶 艺承新舵
漳州龙海紫泥村龙舟传承人及村支书吴福来介绍,当地龙舟特色鲜明,由传统海底鱼类造型演变而来,吃水浅、速度快,赛事成绩佳。船底呈蝴蝶型且无导管,内部有凹槽,划动省力高效。制作步骤严谨,需经寻料、开板等环节,关键在“取底”(用沙包压实),最后纤铅。传承面临工艺脏累、年轻人兴趣低及原材料难寻等挑战,需培养年轻人兴趣与悟性以延续。

1
童心绘舟,薪火相传
在紫泥村龙舟文化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端午文化课正在上演。当实践队员问及“家里端午怎么过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分享:“奶奶包的粽子要绕三圈绳!”“爸爸带我看龙舟,船快得像飞起来!”稚嫩的童声里满是对节日的期待。

队员们通过展示龙舟模型,讲述屈原故事,将传统文化娓娓道来。“粽子是为了保护屈原,龙舟是为了寻找他”,简单的解释让孩子们恍然大悟。互动问答中,龙纹的寓意、艾草的讲究,都化作孩子们眼中闪亮的新知。当一个小男孩发现"龙舟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时,传统文化的种子已然播撒心田。

2
童言问舟,代际对话
在小课堂外,王华泓同学化身“记者”采访小朋友并用童趣故事向小朋友们讲述端午由来:从屈原投江的传说,到挂艾草、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生动解读节日里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民俗智慧。通过互动问答和手绘龙舟小游戏,让孩子们在欢笑中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种下传承文化的小种子。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收获颇丰:既在船企见识了龙舟制造的精湛工艺,了解到船业对经济的推动;又通过与孩童、非遗传承人的互动,深悟端午文化的鲜活传承。专业认知与文化责任交融,让大家明白传统与现代碰撞中,青年传承文化、连接产业的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