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教育集团旗下 - 厦门工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 厦门工学院 >> 文章中心 >> 厦工要闻 >> 正文

力耘论坛(第17期)| 李德文:人文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思考


 

 

编者的话:

3月15日下午,李德文董事长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学院工作调研。调研会上,老师们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建议。最后,李德文董事长谈了自己对“元典”教学改革的意见,现整理出来在本期“力耘论坛”中推给大家,请大家关注。

 

人文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思考

厦门工学院董事长  李德文

 

李德文董事长谈到:

一、“元典”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认清这一教学设置的目的,并以目的来确定我们的教学目标。

我们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传习录》五部元典的研读设为通识课程,是别的学校很少见的。我们之所以这样设计,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学习,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得到涵养,帮助学生建立人生的信仰,开拓学生的心智。这个目的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个目的也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不能把这些课程当作一般的知识性课程来看待,要认识到,这些课程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思想教育、信仰教育、心智教育。

与此相关联的一个认识,即我们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解惑”在人文通识类课程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二、“元典”教学必须有自己的教学评价方式,不要生搬硬套一般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实施具有牵导和制约作用。既然我们确定了“元典”教学独特的教学目标,那么它的教学评价就不必按照一般性课程的评价方式来进行,不要拘泥于命题考试的统一要求,完全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不要拘泥于教考分离等改革要求,应该按照自身的课程性质设定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

三、“元典”教学还应该落脚在“知行合一”上,增加教学的实践性设置。

“元典”教学当然要讲理论,要讲我们古人的智慧,以培养我们学生的智慧。但是,它又不是一般的以知识培育智慧的课程,它还必须落脚在“知行合一”上。为此,我们应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设置,带领学生了解历史、了解文化、了解社会,进而了解我们自身,并将精神、智慧上的获得与行为实践结合起来,这样能更加有益于学生的成长,这也就是我们育人的重要方面。

我们其他人文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应该考虑这些问题。

 

编者后记:

李德文董事长关于“元典”课程教学改革的三点意见,不仅对国学院今后“元典”教学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对我们整个人文通识课程教学的深度改革都有指导意义。我们其他的人文通识课程的教学,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都应该从课程设置的目的的角度来思考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方式等相关问题。希望大家就此开展讨论。

投稿邮箱:xmgxyxc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