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书
亲爱的同学们:
也许大家对传统戏曲比较陌生了,但是,我们还是想给大家推荐一部当代的著名戏曲作品。戏曲是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其剧本的构成主体是宾白与曲辞,而曲辞也是诗。一场还在继续的疫情,逼显出的国人的种种情态,随着媒体铺天盖地的传播,在不断地发酵和扩散影响。然而,不论是少数人的利己自保,还是某些人的庸碌无为,抑或是不良之徒的趁火打劫,都掩盖不了一个最强烈的声音:国家有难,我们必然挺身而出,慷慨以赴国难;都遮挡不了那么多驰援武汉,驰援湖北的勇士的身影。这不仅是我们现在需要歌颂的伟大精神,更是我们在日后的民族精神重建中必须重视的教育主题。故尔,我们向大家推介扬剧《百岁挂帅》剧本与据此改编的京剧《杨门女将》。同学们在还不能返校、只能宅家学习的时候,抽时间看看吧!看看那一群杨家的男人们的为国赴难,视死如归,血染疆场;看看杨家的男人们为国捐躯之后,他们的母亲、妻子,那“十二寡妇”们又是如何的慨然出征!在戏曲里,必然有对生活艺术化的表现,但是,“杨家将”不仅史上确有,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代不乏人。他们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祝福!战胜疫情,平安回家!
本辑为大家推荐的是江苏省扬剧团集体改编的戏曲剧本《百岁挂帅》。该剧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十二寡妇征西故事。扬剧传统戏中原有《十二寡妇征西》一目,仅存一简单幕表。《百岁挂帅》据流传故事重新创作而成,在不歪曲历史的前提下,加强了对杨门忠烈崇高品质和英雄气概的描写,从而一改悲伤压抑的调子,成为一曲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悲壮而激昂的战歌,令人在悲壮中感到振奋。其中,最为出彩的当属第二场《寿堂》以及第五场《比武》。《百岁挂帅》作于1958年。1959年由江苏省扬剧团首演,并进京演出,广受好评,同年被拍成彩色舞台戏曲电影。该剧的成功,也使扬剧从地方小戏,蔚然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中,从而成为扬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为此剧立有专项词条。1960年,中国京剧院曾据《百岁挂帅》移植改编为京剧《杨门女将》,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本次为大家呈现的,即为扬剧第8次修订稿。
剧本下载:
百度网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FYDfOxZMmtiP3s1ypXFjg
提取码:8j14
之二
今日影视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视频作品是有《百岁挂帅》改编而来的《杨门女将》。共有扬剧、京剧、以及京剧电影三种形式。其中,着重推荐湖北京剧院版的《杨门女将》。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M1NzQ0NjUwOA==.html?refer=seo_operation.liuxiao.liux_00003310_3000_nUF3ai_19042900
扬剧 《百岁挂帅》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I0NTMxNTMzMg==.html
湖北省京剧院版《杨门女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7735804/
2010年 国家京剧院 京剧《杨门女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2397862/
京剧电影《杨门女将》
之三
今日书画
1书法
《薄帷高情五言联》 赵之谦(清)
纸本行楷 ,155.2×41.8cm×2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释文:薄帷鉴明月,高情属天雲。 款署:子固仁兄同年属书。弟赵之谦。钤印:赵之谦(白文)、长陵旧学(朱文) 赵之谦,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工诗文,擅书法,真、行、隶、篆无所不能,无一不精。初学颜真卿,三十五岁前后改变方向,致力于北魏碑书,且将自己的书风定格于汉隋之间,曾刻“汉后隋前有此人”一印,自命自负如此。篆、隶师邓石如,加以融化,自成一家,奇倔雄强,别出时俗,以北碑写行书,尤为特长,大约四十岁前后,形成自我风格。
2绘画
《深山云岚》 张大千
深山幽谷,森森烟岚,沉厚的山势,隐隐地露出深邃宝石般的颜色。整幅作品看似仍然保持著湿润,云雾氤氲,令人有清凉的感觉,山顶迎著光,似乎景致可以无限的延伸,山外有山。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他和当时许多画家担负起对清初盛行的正统派复兴的责任,也就是继承了唐、宋、元画家的传统,使得自乾隆之后衰弱的正统派得到中兴。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注:以上图文均来自网络)
之四
今日一歌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
奥地利作曲家,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柏林爱乐乐团,指挥:海丁克
舒伯特的《第五交响曲》在其去世13年后于维也纳首演。该曲创作于1816年9月-10月间,采用小型的乐队编制,规整简明的曲式与贝多芬初期的创作风格相接近,但其从容淡定、体现维也纳社会生活氛围的、舒适欢快的情趣,则是舒伯特创作特有的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