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讯 记者/陈丽韩编辑/李佳源)为期两个月的我院首届记者节系列活动在12月12日晚的记者节闭幕晚会曁记者团成立一周年庆典中落下帷幕。记者节系列活动主要分成五大主题,一是厦门工学院“联鸿杯”首届记者节征文比赛;二是“欣鹭佳杯”首届记者节采风大赛;三是《名师讲坛》记者节系列讲座;四是记者团团徽设计大赛;五是首届记者节闭幕晚会曁记者团成立一周年庆典。本次记者节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热爱新闻写作的学生的新闻采写方面的技能,促进了大学生的多面发展、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并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他们对记者这一神圣职业的崇高敬意。
一、“联鸿杯”首届记者节征文大赛
此次以“我眼中的记者”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从10月19日开始面向全校学生征稿,得到了我校学生的全力支持,大家响应热烈,投稿积极,其中共有70多篇稿件通过初审,经人文教研室老师的认真评阅,最终评选了11篇得奖优秀作品。“联鸿杯”征文比赛的开展,丰富了我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弘扬在校学生记者高尚的敬业精神,渲染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展现我校莘莘学子的青春风采。(本次记者节征文大赛一、二等奖作品详见下文附件)
二、“欣鹭佳杯”首届记者节采风大赛
10月下旬,举行了“欣鹭佳杯”记者节采风大赛,记者团二十多名成员参加了此次活动。此次采风大赛还吸引了我院摄影协会及诚毅学院摄影协会的积极参与。
在历时两个多小时活动中,参赛选手们尽情领略厦门工学院的风光。三个学生组织在游园的同时畅谈了自己对记者、摄影行业的看法,并就如何提高自身摄影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此次采风活动大大增进了三个学生组织的感情,让大家在放松的同时受益匪浅。(下面为此次采风大赛获得一、二、三等奖作品展示)
一等奖《可爱的志愿者》(章敏敏摄)
二等奖《跃动》(杨胜超摄)
二等奖《逆光》(游戈摄)
三等奖《飞跃》(林雪婷摄)
三等奖《孔子》(蒋泽荣摄)
三等奖《绿光》(陆乐天摄)
三、《名师讲坛》记者节系列讲座
10月12日、10月26日及11月2日,我校在报告厅分别举行了主题为“与新闻face to face”、“如何培养你的新闻素养”、“从《南强》看记者的站点与力点”的新闻讲座,并分别特邀厦门工学院文宣办老师张婧、厦门广播电视集团节目中心副主任宋康、《南强》杂志主编尹俊出席主讲。主讲结合自身经验,向观众展示了自己的新闻作品,并一一地讲述了它们的新闻价值和拍摄技巧。他们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赢得在场的观众热烈的掌声。
此次系列讲座旨在增强我院学生对新闻采编知识的了解,提高广大学生记者及新闻学爱好者对新闻的敏感度。
四、记者团团徽设计大赛
10月19日,“我的标志,你设计”厦门工学院记者团团徽征集大赛在我院拉开序幕。此次记者团团徽设计大赛,意在面向厦门工学院全体学生征集能够充分表现记者团职能、个性的团徽设计优秀作品,发扬同学之间、团队之间的协作精神,提高同学动手实践能力。
根据活动要求,同学们精心准备,用心制作,提交了20余份记者团团徽设计作品,寓意深刻,特色鲜明,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标准,充分展示了我院学生过硬的创作能力和潜力,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这些团徽设计作品经专业老师组成的评委小组进行评选,选出一、二、三等奖共六名和若干优秀奖并给予表扬和奖励。一等奖作品作为记者团的团徽持续沿用。
五、首届记者节记者节闭幕晚会曁记者团成立一周年庆典
12月12日,我院在音乐厅隆重举行首届记者节闭幕晚会曁记者团成立一周年庆典。大会对记者节“联鸿杯”征文比赛、“欣鹭佳杯”采风大赛及记者团团徽设计大赛获奖同学进行了颁奖。华侨大学记者团等外校组织为我校的学生记者寄来贺信,送上真诚的节日祝福。随后的文艺晚会节目丰富多彩,精彩纷呈。诚毅学院Magic Star、厦门医高专校团委编辑处、诚毅学院云跃剧社、厦门工学院友恭书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联袂献艺表演了舞蹈、独唱、朗诵、戏剧等,其形式多样、题材新颖、贴近校园生活的节目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最后,晚会在《爱因为在心中》记者团成员大合唱中圆满结束。
附:记者节“联鸿杯”主题征文一、二等奖作品展
记者,一个很普通的名词,一个很普通的职业,一群很普通的人。然而,正是这个平凡的职业,那一群为之辛勤耕耘的人们却时常带给我们震撼。
我不能想象假如没有记者,世界将会变成怎样,怎样的混沌不堪。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不会知道地球另一边所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不会了解我国周遭面临他国的种种威胁;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不会发现就在我们周围发生了多少感人或可悲的事情。没有他们,我们如置身于一个孤立的玻璃球里,无法与外界沟通、交流。
我看见他们站在最危险的地方。九八年,肆虐全国的洪水,至今让我们听起来还心有余悸。它在我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尽管年幼,可是通过电视画面让我们牢记的不仅有冲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人民子弟兵,而且还有那些年轻的记者们。他们站在滚滚的洪水边,用满腔热血让国民了解了祖国人民的伤痛。我忘不了那惊心动魄的画面,也忘不了那些记者焦虑的面孔和忧国忧民的心。
我看见他们站在最重要的地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一个跨时代的大进步,为中国打开世界贸易之门起到重大作用。是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记者从多哈给我们带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与国民一样带着激励的心情来与民同庆,为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欢呼。在莫斯科,申奥成功那一刻,“北京”两个字从萨马兰奇口中念出来那瞬间,全中国都沸腾了,是他们——记者,带给我们,传递着这份惊喜。他们,总是能在最重要的地方看到他们。正是北京奥运会让全世界人认识了北京,重新认识了中国,我为中国人自豪,也为记者的辛勤工作感到骄傲。
我看见他们站在我们的身边。原以为,记者离我们遥不可及,我们和他们的距离只能通过长长的电波线连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实,他们就在我们的周围,为我们发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是他们揭露了不法商贩的画面;是他们发现了生活中那些平凡感动的人和事……
真的,他们离我们太近了,近到我们可以伸手触及。从校园出发,当一个发现校园之美的记者,这样一步步奠定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世人景仰、需要的人。
记者,是多么崇高的职业,他们是连接线,缩短了地球各地的距离;接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压缩了历史与现代的隔阂。
我心中的记者,是高尚、伟大的,同时也是平凡、普通的。或许他们就在校园中,你一转身就能与他们相遇。
二等奖:国贸12班 陈菲菲
最尊敬的你
在那个萧瑟的秋日里,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画面,地震刚过,风儿缠绵,当灾区人们还在挣扎,当交通,通信全部中断,是你再次奔赴了第一线,让我们知道受灾状况,让我们可以充分做好准备去迎救,余震未了,你不顾生命安危,毅然地走向灾区,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你——废墟里那个坚毅的身躯,让我们欣慰。
在那个冰天雪地的冬日里,多少个日夜你为了赶稿而熬夜,起早摸黑,是你不顾严寒,向我们报道了最新消息,最新事件,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了,而你依然奔波劳累,耐心地采访,会心的微笑,丰满的文笔,积极的态度,我知道雪地里那一串长长的脚印是你!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也许有一天,你悄悄地离开了我们,但令我们刻骨铭心的是:
那个万物复苏的春天,你矫健的身躯;
那个烈日炎炎的夏天,你匆忙的身影;
那个秋风萧瑟的秋天,你深厚的声音;
那个寒风凛冽的冬天,你奔波的背景。
这就是你,记者——我们最尊敬的你。
二等奖:09级通信2班 张晓莹
我眼中的记者
成功的花儿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成功的花》
“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这是记者的真实写照。方寸格子,他们执笔之手可以渲染金黄,也可以凝笔浅碧,可以漫散天蓝,也可以点缀褐泥,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荒村,冰封的南极到云霄的珠峰,洪水滔天的绝境考验着他们不畏的勇敢,平原渠水映出他们匆忙的身影,酷暑盛夏迸发着他们满心的热情,凛冽寒冬见证着他们如一的敬业。
他们为新闻而来,为新闻而去,超过阳光,超越世俗,从血与火的战场到抗击非典,从奥林匹克到国家盛事,哪儿都是他们的征程,他们是真善美的侍者,是假丑恶的克星——“记者”这一称谓,折射着神圣与荣光,或许只有阅尽人生,铁肩担道义,才能成就“无冕之王”。
纪伯伦曾说,“真正的歌者,可以听到人心底的沉默。”而真正的记者,可以读懂人深处的心声,他们热衷用文字进行诗意的表达和敏锐的洞察。“一颗最真诚的心,一支最真实的笔,用我们的眼睛去打开你视野的锁,用我们的笔去触摸时间的脉搏。”他们总把智慧研成墨,把使命当作笔,在明处万变的现场独具慧眼为人们传递第一手讯息。他们如实记录历史,激情记载故事,妙笔著文章,他们笔下,新闻成为历史,历史美似散文;伴着晨曦,他们扬帆起航,奔走呼号在喧嚣世界,染着余辉,他们优案疾书,日以继夜,用写出的文字抒发百姓心中喜悦欢欣亦或是难以负载的岁月沉重。时而炽烈,时而沉静,一如她的名字,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喜欢柴静,敏锐的感觉、独新的视角,对事实真相的不懈探索,对获取问题的执著追求,她用真诚诠释了什么?是心有百姓,兢业职守。“记者不仅是我的职业身份,做新闻也是我生有的一种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的真相。”柴静身上,我们看到了记者最伟大的光芒。“我的眼睛里,耳朵里,鼻子和嘴巴里,都是新闻。”做新闻,最好的位置就是站在离它最近的地方,以她的犀利,敏锐,坚定的坚持,柴静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回顾非典,那段笼罩死亡的日子,苍白的医院病房里,没有硝烟弥漫,没有枪林弹雨,却充满着死亡随时降临的白色恐怖。柴静,毅然绝然地拿起话筒,扛起摄像机,穿过大众视线,克服恐惧绝境,七进七出,与非典病人近距离接触。瘦瘦弱弱的身体,宽宽大大的防护服,她用尽职勇敢按下了情感快门。将这场人类与病魔的顽强斗争定格于永恒。面对死亡,无所畏惧。“关键时刻我在场”柴静的尽职无可比拟。
犹记得柴静在女协演讲大赛的风采,真挚的感情流露,无需多余浮华的语言,无需多余慷慨的陈词,淋漓尽致,一气呵成,平静中的震撼,毫无铅华,却印象深刻,独特的视角,真实的写照,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串起了一个主题:“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力的人,能够知道世界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如此有力量的文字,那么平静,那么从容,一个人,若如她般,拥有如此富有而魅丽的精神品质,她便拥有了天堂。
“作为一个记者,这个职业让人很不安,通往人心的那条道路很艰难”正如罗素说过,幸福乃是参差多态,对一个人来说也一样,一个人内心越丰富越多样,尤其对一个记者来说,他才能够更多地去了解和体会这个世界的人。
记者,当像一个旋转的陀螺,用一颗赤诚的人,匍匐在大地的胸膛上,聆听百姓心声,或许道路坎坷,险障重重,但终有一种感动让他们披荆斩棘,铿锵前行,那份匡扶正义,守护良知的激情依然在燃烧,那颗坚守职业道德,职业尊严的心依然在求索。带着责任,他们一路坚持,一路挑战,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世界浩大,能够操控的只有小小版面而已。他们笔耕不辍,版面虽小,却装得下整个世界。
我眼中的记者,犹如花朵的绽放,美丽多姿,但旅途的人莫要凭空慨叹花朵之美,毕竟绽放的背后,美得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