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教育集团旗下 - 厦门工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 厦门工学院 >> 文章中心 >> 厦工要闻 >> 正文

力耘论坛(第30期)| 师德讨论专题:初为人师后的积极进取


 

 

初为人师后的积极进取

外国语学院教师  韩婉茵

 

时光荏苒,自2022年7月入职厦门工学院,我进入厦工大家庭已近两年,在这期间,我担任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任教师、2022级日语1班班级导师、外国语学院友爱书院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工作期间,我不断探索、锐意创新、积极进取、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始终践行着当一名好教师、好班导的目标。在院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工作得以有效开展。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分享我初为人师的体会:

1. 积极提高教学能力

在厦门工学院第二届卓越师德建设专题研讨会上,李德文董事长提出:“教师的事业目标是用自己的灵魂唤醒学生的灵魂。评价师德的标准与价值,是看教师是否把自己生命投入在学生身上,把学生培养成为优秀人才。”我深以为然。作为一名教师,踏入工作岗位后的我,一直对自己严格要求,始终以教师行为规范约束自己,认真完成学校及学院交给我的各项任务,经常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课程设计及教学方式,并主动去其他教师的课堂取经,总结教学方法。授课前我认真备课,课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启发性教学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课后主动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学生的反馈,我了解学生对课程设计的接受度,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我目前主要教授基础日语课程和大学日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思政元素,如以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为例,引导学生结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畅谈乡村振兴风貌。

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组织的暑期及寒假教师研修专题培训,不断从教授们的讲座中汲取经验,用于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同时日常主动翻阅教育相关的书籍,不断提高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素养,培养教师思维模式和教育意识。

2. 主动与学生交心

作为班级导师,我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三全育人”的育人举措,把育人作为常态化工作来开展。日语专业有部分学生属于零基础,因此刚开始学习时特别吃力,对此,在班会上我把自己学日语的经验以及学习方法分享给同学们,并请专业任课教师在上课时重点关注零基础的同学,课下和任课教师交流班级学生在上课时的表现以及学习状况,并关注学生专业小测的成绩,及时找到日语基础较弱的同学进行谈话和学习指导。此外,我还在宿舍内务卫生标准、校纪校规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使其知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落实《厦门工学院学生文明守则 32 条》。“人之相知,贵在知心”,除了做好学生的老师,我还成为学生可以倾诉心事的好友,和学生做到共情,因为育人不仅要用知识育人,还要用情感育人。同时,我还及时做好家校联系,多方位掌握特情学生动态和信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运动会、校园马拉松等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让大家学会通过运动释放压力。2022级日语1班的大集体中,每位同学都有专属自己的风采,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争真正做到用实际行动爱学生,而非口头宣称爱学生。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2022级日语1班荣获厦门工学院2023年度“先进班级”。

3. 自觉参与课外活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勤恳地对待学校分配的每一项工作;在思想上始终不敢有半点懈怠,积极认真地去完成各项工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更是一名中共党员,任职外国语学院友爱书院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以来,我积极参加党支部活动,并组织党支部同志在双塔小学与5年5班49位同学开展了第三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端午节”系列活动;协同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全体教师,带领2022级日语1班同学们赴厦门市翔安区“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澳头社区”,学习传承英雄三岛精神,深刻感受特色乡村振兴成果。在活动进行中,教导学生:学习外语,要用开放的眼光去看世界,同时也要懂得如何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人工智能发展迅速的浪潮中,巧妙运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方便,以自身所学外语为支撑,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此外,我还积极组织学生报名参加与日语学科相关的比赛活动,如“福建省高校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外语技能大赛省赛活动”“人民中国杯-日语词汇大赛”“人民中国杯-日语翻译大赛”“日语朗诵大赛”等。通过与学生共同参加活动,让我明白:教书育人不仅体现在书本上、课堂中,更是体现在与学生相处的点滴中,知识的传达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

在厦工任教的时间里,我在理论、实践和反思间自由穿行,融会贯通,收获了成长。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总结和反思,优化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加倍努力,力争把工作做得更好!当下,围绕学校提出的高阶教学改革目标,贯彻落实“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会创造,融通运用”的高阶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是身为厦工教师为之不断努力的方向,更是一名合格教师的使命。我将继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