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快讯
传承红色匠心,赋能乡村振兴——②厦门工学院闽南食尚行动队暑期社会实践的非遗匠心探行录
作者:学院办公室 发表日期:2025/07/03 10:20:07

传承红色匠心

赋能乡村振兴

厦门工学院闽南食尚行动队暑期社会实践

的非遗匠心探行录




掐丝珐琅(Cloisonne),正名为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是传统工艺燕京八绝之一,是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

掐丝珐琅(Cloisonne),正名为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是传统工艺燕京八绝之一,是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掐丝珐琅本为胎器装饰,虽其在北京发扬,但所谓“飞入百姓寻常家”掐丝珐琅工艺在漳州被做成了平面“画”的形式使其进一步发扬。

七月二日,我们在漳州古城里寻觅着非遗的踪迹,蓦然,我们被一幅精美的掐丝珐琅画所吸引,黄铜勾勒的图案,缤纷的珐琅构成了绚丽的色彩,让我们为此驻足。

在深入研究和探索掐丝珐琅的起源和制作工艺之后,掐丝珐琅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精美的细节,让我们对这种古老技艺的复杂性和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这种高难度的工艺品也激发了我们团队的挑战精神和好胜心。我们决定接受这个挑战,将我们的热情和努力投入到一个有意义的项目中。我们决定为我们的学校创作一幅精美的掐丝珐琅画,以此来展示我们对学校的热爱和对这门艺术的尊重。我们希望通过这幅作品,能够将掐丝珐琅的独特魅力和学校的传统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校园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在我们团队齐心协力不断努力下终于完成了一幅算不上精美但也足以展现我们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掐丝珐琅画--厦门工学院闽南食尚掐丝珐琅画,其上半是厦门工学院五字logo中间是厦门工学院校徽底部则是我们项目名称,其余部分用蓝色填充象征着厦门的碧海蓝天。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深谙其制作工艺高超,想要精美难度极大,是一项极其耗费精力的非遗工艺品,但是成品所展现的视觉魅力又让人向往。在追求美的道路上总是坎坷的,精美的掐丝珐琅画正是对精益求精作画的匠人们的最好回报。

漳州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深具民间艺术特色的传统美术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宋代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清时期,这种年画艺术达到了鼎盛阶段,成为当时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漳州木版年画所描绘的内容主要涵盖了两大主题:一是庆祝新春佳节、迎接新年的喜庆场景,二是驱邪避祸、祈求平安的吉祥图案。这些主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邪恶势力的抵制。

在制作工艺上,漳州木版年画的雕版技术分为阳版和阴版两种类型。阳版主要用于印制人物的轮廓和细节部分,而阴版则用于印制背景和大面积的色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用于印制“幼神”人物背景的红色版面,属于阴版的一种,其独特的刻法和使用方法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阴版的制作工艺要求雕刻线条和色块的边缘向外倾斜,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在印制过程中更好地调节水分,确保印刷效果的均匀和清晰。

在印刷过程中,漳州木版年画采用了版套印技术,即先印制色版,然后再印制黑线条版。这种印刷顺序和方法,使得画面层次分明,色彩饱满,线条清晰,充分展现了漳州木版年画的独特魅力。

2006年5月20日,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形式——漳州木版年画,荣幸地被选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其在国家层面上得到了认可和保护。到了2019年11月,漳州市艺术馆被指定为漳州木版年画项目的保护单位,承担起了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重要使命。通过这些措施,漳州木版年画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


·END·

下午,我们继续游览漳州古城,这里充斥着风土人情的深厚气息。阳光打在古城的街道上,透过阳光我们在古城建筑上看到了岁月留下的痕迹,沿着古城中的阡陌小径来到了时禧,在体验馆中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非遗展品,漳州特有的木板年画就陈列其中。我们观摩了各种款式的年画模板,更是体验了年画的拓印,在此过程中,我们专心致志控制好力度,刻画细节力求将木版画完完整整地拓印下来。





通过木版年画,我们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将年画封存于木板之上,让年画可以长时间保存并且可以大量产出,拓印下来的画面还有备受追捧的木质纹理,更为其增添了一抹艺术气息,不愧为非遗之名。





END


供稿 李明浩、陈涵霖

图片 | 余建航、陈涵霖

编辑 | 张欣欣

一审 | 陈杰南

二审 | 苏向荣、周德荟

审核 | 郑小聪


联系我们
学院办公室
厦门工学院 - 人工智能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www.xit.edu.cn 闽ICP备12018893号-2 闽公网安备350211020004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