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丹老师:在技术洪流中坚守教育的人性温度

发布时间:2025-09-08浏览次数:11



编者按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在厦门工学院,有许多优秀的教师在教书育人之路上默默耕耘,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共同构筑起一所大学的底色与精魄。我们开设“燃灯者”专栏,讲述学校教师以生为本、担当奉献的教育故事,他们在育人实践中所体现的温度和情怀,也是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文化的一个缩影。



迟丹厦门工学院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副教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编辑专业。曾在媒体工作十八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冬运会新闻报道先进个人”“第20届国际冰雪节新闻报道先进个人”等称号;2019年入职厦门工学院,2024年晋升副教授,曾获得厦门工学院“2024年度人物”“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育人导师”等称号。荣获厦门工学院第四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福建省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赛道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赛事累计获奖几十次。

迟丹老师与2019级广告学1班






从十八年新闻老兵,到守护心灵成长的育人者,迟丹老师的讲台延伸着她的教育情怀。她在AI浪潮中坚守教育的人性温度,坚守“尊重边界,有求必应”的育人哲学。在她的课堂上,泪水与欢笑同样被珍视,因为真正的教育,始于对生命的全然接纳。

全文3200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01

可哭可笑的课堂


智慧教室的大屏上,纪录片《自闭症孩子》的镜头定格在玩具散落的角落。迟丹老师轻叩讲台,慢慢拖动鼠标:“这里,姓名版别用冷色调,建议换成暖黄,以显母爱的伟大与希望;这里,机位从孩子视线平拍,别俯视。”她调出数据:“厦门特教中心统计显示,近三年普通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接纳度提升30%以上。你们拍的这个‘孩子孤独地转圈’镜头,可考虑换成有社会联结寓意的动作,具体是什么,你们先小组讨论。记住,平视是尊重,俯拍是怜悯。”

“最后采访家长的部分,问题不够犀利,其他组同学有没有更好的突破口?”翻转课堂的讨论区响起窸窣声,角落里一个女同学站起来,声音柔弱却坚定:“我想问‘您是否后悔生下他’。”全班哗然。

迟丹老师上《纪录片摄制》课

“AI能聊冷门导演的前沿理论,但抱头痛哭时只有身边人的手臂真实、有温度。”迟丹老师的书架上,《基于automl和大数据分析的音频风格转换研究》《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短视频发展探究》等学术论文与学生手绘的教师节贺卡并列。她坦言抗拒全盘学习新技术:“50岁教师的优势是判断力,是人生阅历,而不是技术。学生用AI写论文时,我总问:关了机器你还剩什么?” 

“学生蹭课、跨年级求助,全因这里能哭、能笑。”2019级广告学专业的董佳奇道破玄机:迟丹老师的课堂从不设情绪围栏——当她点评抑郁症题材纪录片时,后排来蹭课的学生哭得稀里哗啦;而当AI把民间艺术《官将首》纪录片误判为“邪门歪道”时,全班爆发的笑声几乎掀翻屋顶……这种可哭可笑的课堂,是学生的“情绪安全区”。“迟丹老师让我们做自己,让我们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讨好谁,上班不是讨好友谊。”这种“反鸡汤”的真实,源于迟丹老师丰富的传媒行业经历与人生阅历。当学生抱怨实习单位排挤,她直言:“你是去学技术的,可以不交朋友。” 这种东北人特有的直率让她经常自嘲:“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老师。”

迟丹老师在厦门工学院学术研讨会上演讲

这是迟丹老师转型教师的第五年,从哈尔滨冰雪节拿奖的“无冕之王”,到被学生唤作“丹姐”的育人者,她总笑称:“教育是一个长线闭环,咱们苦口婆心的某句话可能要十年后才‘开花结果’。”


02

静待花开的育人


作为班级导师,迟丹老师始终践行着“尊重边界,有求必应”的育人哲学。她如同一株静默生长的榕树,用根系般的关怀滋养着学生,却在枝叶间预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让每朵花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绽放。

当2021级传播学专业的郭琼与同伴在拍摄实践中遭遇涨潮被困礁石时,迟丹老师成为她们第一时间想要求助的人。她没有越俎代庖地干预学生的实践过程,却在生死关头用专业判断为学生筑起生命的屏障。这种“尊重边界,有求必应”的智慧,体现在她既不剥夺学生自主探索的权利,又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可靠的守护力量。正如郭琼所言:“迟丹老师给了我们满满的安全感,这种信任正是源于她平日里对大家的尊重。”

迟丹老师带领学生参加毕设展会

笔者先后采访的五位学生均提到“‘丹姐’工作繁忙却用心对待每个学生”的敬业精神。迟丹老师的办公室始终敞开着,她不主动替学生做选择,却在学生迷茫时以“妈妈般”“长姐式”的视角提供人生建议。2023级传播学专业的张明珠打开话匣子:“从新闻工作趣事到婚姻关系探讨,从心理学理论到手边糖果的闲聊,‘丹姐’总能旁征博引,用生活化的对话构建师生平等的关系。”

“当老师是良心活,但主动插手是越界。”在迟丹老师的教育理念里,“尊重边界,有求必应”不是冷漠的旁观,而是充满信任的等待。当学生带着这份信任走向天涯海角,在厦工,在迟丹老师的办公室,始终亮着一盏灯——那是厦工“燃灯者”用信任与等待点燃的永恒星光。

迟丹老师下宿舍与同学们谈心

迟丹老师作为班导师所带第一个班级——2019级广告1班,同学们在毕业时全部落实了就业单位,这背后是精准分类的“成长档案”:考研生标注“易焦虑体质”,创业者贴着“需法务支持”,就业学生提醒面试技巧、分享招聘信息……

“我的底线是,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到有能力自由选择的那一天。”迟丹老师坚定地说。“安全完成拍摄”成为学生每次外拍前她必说的叮嘱。2021级传播学专业的苏锶灵对此深有感触:“无论在讲台上还是课后,迟丹老师总像一位温柔的母亲。我永远记得毕业设计正式开拍前一周她与我谈心,让我走出情感困境;记得在拍摄前一天她叮嘱我照顾好身体,安全完成拍摄最重要;更记得在我的毕业设计过程中,她不厌其烦地指导、修改。感谢迟丹老师照亮了我的梦想之路。”

学生离校后仍是她的“孩子”:学生深夜发来自媒体运营难题,她连发三问:“短期目标?目标对象?文化赋能点?”“教育闭环可能在十年后。”她说起某天突然收到毕业好几年的学生信息——“老师,您当年说的‘求生本能’让我熬过了创业初期的彷徨。”


03

走向高阶的教学


当学生将抑郁症纪录片结局从“死亡权利”改为“阳光下奔跑”时,迟丹老师的教学框架图正闪烁着红蓝交织的光点——那是AI与课程思政在“基础训练——项目实践——价值深化——跨学科融合——社会服务”五层递进式课程中的融合。这张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论为支撑的蓝图里,《纪录片摄制》课程被拆解成五大模块:从价值观启蒙阶段AI选题审核机器人拦截消极表述并推送相关学术文献,到选题策划环节三级筛查系统将选题自动关联到权威机构的官方数据;从方案制定时AI语音转写《被摄者知情同意书》对伦理责任的强化,到拍摄实践中AI动效生成器的构图警示,直至叙事剪辑终程用AI音乐生成器匹配全片调性的音轨……AI技术全流程的齿轮,始终咬合着课程思政的轴心。

迟丹老师上《声音设计与制作》课

“课程思政藏在每个知识点里,如何巧妙结合是备课的重点。”迟丹老师举例,学生外出采访前特殊人物签署的“协议”,植入导演的“生命尊重”意识;采访提纲嵌入的“社会责任”必答题,倒逼镜头从猎奇转向平视;评价机制突出“动态闭环”与“多元参与”特点,形成“创作—传播—反馈”闭环,破解传统评价“重技能轻德育”痛点,助力学生技术能力与价值素养同步提升。

迟丹老师上《纪录片摄制》课

当学生扫码将“**机场搬迁”选题输入AI,这个由迟丹老师与软件工程师特制的“AI智能体”瞬间激活——屏幕弹窗如手术刀般精准剖开选题内核:“历史传承”(关联地方志航空卷)——“城市记忆”(推送追飞机摄影发烧友社群坐标)——“战略衔接”(绑定乡村振兴政策文件)。“这相当于给选题做CT扫描。”迟丹老师指着AI绘制的树状图解释说,“让AI为我们做点粗活儿,让我们腾出手和时间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

迟丹老师上《纪录片摄制》课

第五届福建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比赛前夕,她靠做家务来解压。“像被剥了层皮,很痛苦但也很爽。全省最优秀的同行展现的都是自己的看家本领,能跟他们一起同台竞技,我很荣幸并且受益匪浅。”这个比赛,迟丹老师最终获得思政组三等奖。

“教书不会更轻松,但年轻的能量能‘续命’。”学生拍摄的《慢漫》纪录片让迟丹老师在十几年风风火火的媒体人节奏下对慢生活、慢教育有了新的思考:“好片子需要‘慢慢磨’,教育也是。”

迟丹老师荣获第五届福建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思政组三等奖




文字&编辑 | 戴丽欣

二审 | 黄颜希

审核 | 任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