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苏向荣与周德荟两位老师共同带领下,陈涵霖担任团队队长的“闽南食尚行动队”团队在七月一日踏上了为期三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于七月三日晚上顺利返校宣告此次实践的圆满完成。


活动的首站我们来到了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芝山红楼),感受科技赋能红色精神,为传承焕发新活力,使红色精神生生不息、永远在线。我们将“红军攻克漳州”所展现的智慧、勇气与情怀转化为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紧接着来到了漳州古城,探寻非遗痕迹,我们不禁沉浸在非遗体验之中,漳州木板年画的质朴、古法香囊萦绕香气、宋代点茶之巧、掐丝珐琅之精美。此行让我们不仅认识到了各种各样的非遗传承,更是在此之中磨砺了团队众人的心性,让我们感到非遗是重要的有深远意义的,需坚定信念,让非遗得到新的发展为其注入新活力。





7月3日上午,新圩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携手我们团队,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寻廉境文化 传承清风正气”探秘廉镜园文化之旅。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参观和互动体验,让参与者深入了解廉洁文化的内涵,感受廉洁精神的力量,从而在心中树立起廉洁自律的意识。
在静谧的晨光中,我们走进初心馆,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一件件展品、一段段故事,无声地诉说着信仰的纯粹与初心的坚守。走出初心馆,移步至绿意盎然的廉镜园,清风穿林而过,仿佛低语着廉洁的箴言,让青年学子的心灵在行走间接受了一场深刻的涤荡与洗礼。新的一天,从追寻初心、感悟廉洁开始。
在翔安新圩镇廉镜园的这趟旅程,远非一次简单的参观。当大家步出园区,夕阳的余晖为归途镀上一层暖金色,但更深的印记,已然刻在每位同学心中。此行最大的收获,是触摸到了“廉洁”二字在历史长河中的鲜活脉动。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廉镜园用“本地化、百姓化、乡土化”的方式,让千年廉洁基因变得触手可及。




在这场别具一格、充满文化气息的旅程中,我们有幸深入探索和体验了廉洁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细致观察那些石雕作品上斑驳的肌理,我们仿佛能够触摸到廉洁文化那悠久的历史纵深感,感受到它在时间长河中的厚重与沉淀。在那些家风家训的质朴文字面前,我们不仅读懂了传统美德的传承密码,更深刻领悟到这些美德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和重要价值。新圩嫂合唱团的悠扬歌声,如同天籁之音,引领我们在音乐的海洋中遨游,感悟到廉洁治家的民间智慧,体会到廉洁文化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实践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厦门翔安区诗坂村,双脚踏在村间的小路,双手也触摸到了四代人守护味觉的传承密码。我们首先来到了当地的青山食品加工厂,这是一家有着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在加工厂里,我们看到了桔红糕的制作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确保了桔红糕的品质。

我们还采访了桔红糕品牌的创始人陈青山,他向我们讲述了桔红糕的历史和传承故事。

桔红糕是诗坂村的特色传统美食,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它以糯米、白糖、桔子等为原料,口感软糯、甜而不腻,深受当地百姓和游客的喜爱。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桔红糕的销售面临着一些困难。负责人希望通过我们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桔红糕,喜爱桔红糕。
在诗坂村的实地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当地政府为了推动桔红糕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举办美食节、提供资金支持等。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桔红糕在品牌建设、包装设计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设计桔红糕宣传手册:助力品牌推广
基于在诗坂村的调研情况,我们团队决定设计一份桔红糕宣传手册,以助力其品牌推广。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融入了诗坂村的地域文化和桔红糕的历史元素。手册的封面采用了诗坂村的风景图,搭配桔红糕的精美图片,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内页详细介绍了桔红糕的制作工艺、历史渊源、营养价值等内容,并配上了一些温馨的食用小贴士。
为了让宣传手册更具吸引力,我们还在其中加入了一些互动环节,如扫码关注公众号可获得优惠券等。我们希望通过这份宣传手册,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桔红糕的故事,提升桔红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创始人陈青山老师傅的心口相传,我们了解到了桔红糕的制作要领,以及老师傅对桔红糕能走出闽南去到祖国的大江南北的希冀。在我们快离开的时候还为我们每人准备了一份桔红糕伴手礼,我们更加坚定了为乡村振兴贡献自身力量的决心。



在此次“三下乡”活动中我们收获颇丰,领略红色革命精神于新时代创新科技相结合的全新模式,体验非遗传承对人的深深启发,乡村传统小吃对拥有新发展的希望。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属于自己对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特别心得:
陈涵霖:这次为期三天的 “三下乡”之旅使我收获颇丰。在毛主席红色纪念馆,重温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深刻感悟红色精神;体验非遗木版年画制作,领略传统艺术魅力,体会文化传承重任;探访诗坂村桔红糕厂,了解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困境,设计出更好的助农方案,助力乡村振兴。此次实践,让我走出校园、贴近社会,也让我明白,作为青年一代,应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传统文化与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李明浩:三天的社会实践,不仅是对社会细致的观察,更是通过社会实践来磨砺自己使自己品行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红色纪念馆学习红色精神思想,在非遗体验感受历史文化魅力,在乡村小吃传承弘扬品味传统小吃对新发展的渴望。此次社会实践让我收获颇多,感谢学校给予我这次难得的实践机会。
王心怡:本次“三下乡”实践以传承红色精神为起点,在毛主席纪念馆重温革命征程,筑牢信仰根基;深入非遗传承一线,亲手体验木版年画掐丝珐琅制作技艺,感悟传统艺术濒危困境与守护责任;聚焦特色产业振兴,实地调研诗坂村桔红糕厂生产链条,此次实践中让我知道乡村振兴需文化赋能与产业破局双轨并行。
张佳涵:短短三天的三下乡活动,内容丰富、收获颇丰。我们不仅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更在实践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前行。我们参观了芝山红楼,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建筑,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与家国情怀。我们不仅了解了红楼背后的历史故事,也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信念。第二天,我们走进漳州古城,亲身参与非遗文化的体验。在古城街巷中,我们接触了传统手工艺,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这些技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审美的结晶,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保护与传承非遗的重要性。第三天,我们前往廉镜园开展廉政教育活动。在园中,我们通过参观展览、学习廉政故事,深刻理解了“以廉为镜,可以明得失”的道理。廉镜园不仅是一处文化景观,更是一面镜子,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正廉洁的品格,筑牢思想防线。我们还前往翔安地区,围绕传统食品“桔红糕”的生产过程展开调研。通过与当地生产者和传承者交流,我们了解了桔红糕的制作工艺、历史渊源及其在地方经济中的作用。这次调研不仅让我们对传统食品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激发了我们关注乡村振兴与地方产业发展的热情。
余建航:三天的三下乡实践,是一场浸润心灵的成长之旅。在红色纪念馆,凝视泛黄的老照片,听着革命先辈的故事,那些滚烫的理想信念让我读懂了“初心”的重量;在非遗工坊,看手艺人指尖流转的纹样,感受一针一线里的坚守,才明白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在乡村市集,尝一口传承三代的古早味,听摊主说“想让年轻人也爱上老味道”,便懂得传统与创新如何在烟火气里共生。这次实践教会我的,远比书本深刻。感谢学校给的这份遇见,让我在触摸历史、感受文化中,更清晰地看见脚下的土地与肩上的责任。
杨珊妮:本次“三下乡”实践收获丰厚。在漳州毛主席纪念馆,我深刻感悟了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亲身体验木版年画与掐丝珐琅,惊叹于非遗文化在刻刀与铜丝间流转的匠心;翔安廉镜园的参观,让廉洁自律的信念更加坚定;诗坂村桔红糕厂的探访,则让我看到了传统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的鲜活力量。此行是一次思想淬炼与文化传承的沉浸之旅,更坚定了我服务基层、传承文化的青年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