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教育集团旗下 - 厦门工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党史学习 | 百年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经验(中)
作者:董振华、…… 发表日期:2021/4/7 15:09:4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建党百年来,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总结出了一些基本历史经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

 

尽管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仍然没有过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因此,我们在当今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真理,就在于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本人的两大理论发现,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正是通过这两大理论来说明的。在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中,已经有很多人提出并认同了唯物主义在自然领域中的地位,但他们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仍旧坚持唯心主义的观点,因而他们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是第一个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因而他的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正是马克思从生产力角度入手,发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钥匙”,才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就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内核和逻辑体系,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人的解放的理论指导。而共产党人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力量,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二者没有本质区别。对于我们来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我们现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中国共产党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如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发生根本动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会沦为空谈。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也充分说明,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理论原理才会不断与时俱进。那么也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飞跃。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历史已经证明,我们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有前途和光明;我们什么时候违背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在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同样适用。

 

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正体现在不断的实际运用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中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要分析原理运用的历史条件,一个重要的做法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追求真相、探求真理的过程,只有做到了实事求是,才能不把真理当成教条、不把真相当成不变的永恒。

 

生活在19世纪欧洲社会的马克思不可能直接解决21世纪中国的现实问题,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一方面需要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按照唯物论的基本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这就是坚持“实事”。另一方面,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往往不会呈现为表面现象,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求事物的本质规定性,从而更好把握事物运动发展的趋势,这就是“求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在实践中总结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实际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将其上升为理论,从而进一步指导实践。

 

(四)坚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深刻改变中国,这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是分不开的。在今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也需要我们坚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具有一致性:尽管马克思主义产生在西方社会,但是马克思主义超越了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传统,用实践的观点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不主张二元对立,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追求是“天人合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立场上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丰富的民本思想,主张“民贵君轻”“仁者爱人”等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集体主义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正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国一体,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凡此种种,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

 

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备了这种结合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要坚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既能够使马克思主义更贴合我国实际,又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善于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

 

(五)坚持面向群众推动大众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坚持面向群众推动大众化。

 

马克思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思想理论掌握群众的重要意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变革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组织起来,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跨越,进而凝聚起磅礴的历史伟力,打破一个旧世界而创造一个新世界。人民群众掌握了理论,理论才能扎根现实,才能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

 

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意识到了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大众化的重要性,被誉为“中国的理论领域的忠诚战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作了《大众哲学》,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介绍给了人民群众,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进程。今天我们更要牢牢坚持这一方向,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和推广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中国“飞入寻常百姓家”。

 

(六)坚持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必须充分吸收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坚持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性的理论,自身就是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这一理论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在批判和继承过往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又通过对自身所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这就说明,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与其他文明成果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具备兼容并蓄的特质。

 

因此,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要讲好中国话语,吸收世界智慧。我们要注重吸收人类文明的其他有益成果,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积极取长补短,不断融合创新,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作者:董振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转自:学习强国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656440130795102800&item_id=656440130795102800

联系我们
学院办公室
厦门工学院 - 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www.xit.edu.cn 闽ICP备12018893号-2 闽公网安备 35021102000439号